综合医院通常科医学服务,具备急诊、门诊、住院全流程能力,科室设置全面,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可处理常见病、疑难重症及多系统疾病。听起来是多点开花,但放在经营实际中,资源分散带来的反而是战略焦点模糊。

而对于实力稍弱的医院来说,如果战略方向不聚焦,往往陷入“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困局综合医院向专科转型,并非简单的“科室裁剪”,而是基于自身积淀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发力。

最近,国药一机医院从三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专科口腔医院,挂牌“包头口腔医院”。转型背后,是20多年的技口腔学科积累。据了解,该医院1999年获批成立兵器工业牙病防治中心,2006年成为内蒙古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所,2018年挂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包头口腔医院。转型后,医院将着力建设自治区口腔疾病预防与诊疗中心、包头市口腔种植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专注于口腔领域的发展。

这并非孤例从口腔、眼科、医美,到康复、老年、儿童等专科,越来越多医院跳出全科室覆盖的传统模式,在细分领域深耕,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目前,转型成功的医院都有哪些?为什么要转?怎么转?


一批综合医院,抛弃“大而全”
一批综合医院正主动跳出 “大而全” 的同质化竞争,转向 “专而精” 。

01|康复专科: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转型路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

核心策略是“聚焦康复、中西医协同”

医院依托康复医学科、中医康复科、骨与关节康复科三大示范项目,构建专科康复中心集群与专病治疗中心集群,实现“靶向治疗、精准康复”。构建“四级康复网络”(急性期→恢复期→社区→居家康复),实现临床与康复无缝衔接。作为省级中西医协同 “旗舰” 医院,医院设置 200 张中医床位,近60名中医医师占全院医师的 20.3%14 个临床科室均有中医医生参与诊疗

转型成效:

医康复科日均接诊600-700 人次,2024 年出院患者中医药治疗占比超 60%,开展三伏贴等20 余项特色技术,年服务量达 5000 余人次。智慧中药房的引入,更实现了从就诊到煎药的全流程可追溯,预计 2025 年煎药量将达 6万剂。

02|老年专科:东营新里程老年医院(东营鸿港医院)

转型路径: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老年医院

核心策略是锚定需求缺口,深耕医养结合

锁定中重度失能老人这一刚性需求群体,养老业务中90% 收治中重度失能人员,以 “以医为主、以养为辅” 的定位形成与普通养老机构的差异化竞争,依托医疗属性获取高附加值服务收益。提供无陪护病房、安宁疗护服务,通过“老年医院+老年照护中心”的创新模式,构建“防病+控病+治疗+康复+养老”的五位一体模式。同时,医院通过社区医联体、健康科普进社区等方式,将服务延伸至 15 分钟就医圈,实现“院内院外”的服务闭环。

轻资产运营与标准化建设提升效率。通过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资,降低重资产投资的资金压力和资金成本,控制固定资产;制度建设、流程规范、质量体系等标准化举措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转型成效:

转型后连续8年营收双位数增长,2023年收入达2.65亿元,门诊量从2018年的18.6万人次增至2023年的31.4万人次,病床使用率提升至85%以上。2024年获评“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03|儿童专科:东莞市儿童医院(原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

转型路径:从二甲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甲专科医院

核心策略是放大原本的儿科优势

构建以儿童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NICU)、儿科呼吸科为核心的 个省级重点专科集群。成立东莞市儿童精准医疗医学诊疗中心,诊断疑难罕见病约500种;儿童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近万例,成功率达92%以上;小儿外科四级手术量位列全国儿童医院第10;新生儿科年住院病人超过3000人次、服务门诊病人超过1人次,早产极低、超低体重儿救治的抢救成功率达99.63%

服务模式充满“温度”。打造长颈鹿广场、儿童绘本馆、成长乐园等童趣空间,设置智慧厕所、第三洗手间等适儿设施,获评“广东省儿童友好基地”;首创 “无条件免押金”住院制度8年累计救治 37.4 万人次,欠费率低于 0.2%推行“简约诊疗”,门诊输液率降至2%以下,药占比下降至15.74 %建立病种随访群,覆盖2.5万家庭,提供24小时线上健康管理。

转型成效:

全国异地就医患者中近1/3流向该院,2023全年服务门诊病人突破130万人次,住院病人超6万,其中,儿科门诊服务量同比增长26.16%,住院服务量同比增长30.64%


为何要 “做减法”?
综合医院转专科的核心逻辑在于:把有限的资源投入最能创造价值的领域,背后是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大而全” 的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

一是资源配置低效综合医院科室繁杂,设备、人才等资源被分散分摊,利用率低且难形成标准化诊疗流程;叠加医保DRG/DIP 支付改革对成本控制的硬要求,“全科室” 结构难以优化成本,而专科医院聚焦单一领域,资源集中更有利于精准控制成本。

二是竞争缺乏优势。一些二级综合医院因大而全” 常沦为 “专而不精”,易与区域内与其他医院陷入同质化竞争,每个科室都难有突破。就像 “300 人做 30 件事” 对比专科医院 “30 人做 件事”,前者难沉淀优势学科,而转型专科可集中资源打造“专而强” 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人口结构、健康观念的变化催热专科医疗

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20.8%,老龄化加剧叠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人数超 亿,让老年病、康复等专科需求持续攀升。而且医疗服务消费也早已突破了“有病求医”的观念,民众对口腔、整形等“品质医疗”的需求上升,为专科服务开辟了更高的溢价空间。

3、国家与地方层面持续加码专科能力建设

“十四五” 期间,国家卫健委重点支持心血管外科、产科、骨科、儿科等专科发展,实施临床重点专科 “百千万工程”;《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末要建成一批特色临床专科,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地方亦密集发力,如浙江省计划到2027 年,让专科医院床位数和诊疗人次占比分别超 30% 和 10%;北京市已批准 17 家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政策为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转型不易,怎么转?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一是资金投入大,单专科设备采购往往需数万元,多数医院而言是不小的资金压力;二是专科高端人才稀缺,医院既需高薪引进,又要长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三是学科整合复杂,综合科室与专科的协同机制需重新设计,以打破旧有管理惯性、实现资源高效联动;四是转型后需重新建立“专科权威”形象,初期或因信任不足被分流。

例如,华润医疗旗下淮阴医院转型失败,暴露了专科化发展的常见陷阱。这家二级甲等营利性综合医院2021年启动“大专科小综合”转型,聚焦骨科和脑科,却在2022-2023年亏损超1亿元,20245月停止运营。核心问题在于:资源整合不力,引入外部脑科资源后未能有效融合;区域竞争激烈,当地已有成熟骨科专科医院;专科特色未形成规模效应,病例量不足导致成本高企。

转型不能盲目跟风,而需精准评估自身能力与市场环境。对比分析这些案例,能为转型之路提供深刻启示:

1精准定位,紧扣区域需求缺口

截至2024年底,山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997万人,占总人口的28.26%,东营新里程老年医院聚焦中重度失能老人照护;皖南康复医院瞄准芜湖及周边地区康复资源短缺的现状,填补区域空白。这种 “按需转型” 的逻辑,让医院从一开始就站在市场需求的风口上。
2资源聚焦,让优势更优

国药一机医院依托已有20年积累的口腔学科基础,东莞儿童医院聚焦原本强势的儿科领域,均遵循“核心专科 配套支撑”的逻辑:围绕核心专科做 “加法”,如引进高端设备、培养专科人才,对无关业务做 “减法”,避免资源分散,构建高效协同的学科体系,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3“单一治疗”走向“全周期服务”

成功的转型都不止于“科室调整”,还构建了覆盖患者全周期的服务生态。比如皖南康复医院构建的“四级康复网络”、东营新里程老年医院五位一体医养模式,东莞市儿童医院的全周期随访服务让专科服务从单一治疗延伸至健康管理,提升了患者粘性与市场竞争力。

说到底,综合医院向专科转型,不是“收缩”,而是“升级”,从“面面俱到”的广度竞争,转向“单点突破”的深度竞争。这条路虽有挑战,但只要紧扣需求、聚焦优势、持续创新,就能在细分领域走出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之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