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地需依托“医院统筹 - 科室执行 - 跨科协作”的三级体系。本文基于 35 项监测指标,明确各指标对应的责任科室(统筹科室:负责整体协调、数据汇总与监督;执行科室:直接开展指标相关工作;协作科室:提供技术、数据或流程支持),并细化科室实操职责,确保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一、首诊负责制度(核心指标:患者入院48 小时内转科比例)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每月从电子病历/ HIS 系统提取全院转科数据,筛选 48 小时内转科案例;

2.分析转科率波动原因,重点核查“非紧急转科” 案例;

3.对首诊评估不充分的科室/ 医师开展专项培训与约谈。

执行科室

各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等)

1.首诊医师在患者入院后4 小时内完成病情评估,明确是否需转科;

2.非紧急转科需提交《转科评估表》至医务科备案;

3.每月科室质控员自查转科记录,确保评估依据完整。

协作科室

信息科

1.HIS 系统中设置 “48 小时内转科” 标记功能,自动同步数据至医务科;

2.开发转科原因分类统计模块(如“病情需要”“资源不足”)。

风险规避要点

执行科室需提供“紧急转科” 证明(如急性心梗、脑卒中急诊 CT 报告),由医务科审核排除,避免数据误判。

 

二、三级查房制度(核心指标:入院8 小时内查房率、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规范率、住院患者非计划手术率)

(一)入院8小时内查房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每周抽查各科室查房记录,对未达标科室下发整改通知;

2.每月通报全院查房率,对连续2 月低于 98% 的科室扣减绩效。

执行科室

各临床科室

1.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在患者入院后 8 小时内完成首次查房,记录于电子病历;

2.科室质控员每日9:00 核查前一日入院患者,未查房者督促 24 小时内补查并说明原因。

协作科室

信息科

1. 在电子病历系统设置“8 小时查房倒计时提醒”,超时自动推送预警至科室主任;

2. 自动统计各科室查房率,生成日报表。

(二)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规范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质控科

1.制定《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规范模板》(含病情分析、诊疗调整意见、签名);

2.每月随机抽取20% 病历,审核记录规范度,不达标者退回整改。

执行科室

各临床科室

1. 上级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查房后24 小时内完成记录,确保有明确诊疗指导;

2.科室教学秘书每周组织1 次查房记录培训,结合不规范案例讲解。

协作科室

病案科

在病历质控系统中添加“查房记录必检项”(如无诊疗意见自动标红)。

(三)住院患者非计划手术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建立非计划手术上报平台,要求术后24 小时内科室完成上报;

2.每月组织外科、麻醉科专家分析案例,排查术前评估、手术操作问题。

执行科室

手术科室(外科、骨科、妇产科等)

1. 术者术前48 小时内完成患者评估,明确手术方案;

2.发生非计划手术后,3 日内科室内部复盘,提交《整改报告》至医务科。

协作科室

手术麻醉科

记录手术中突发情况(如大出血、脏器损伤),为非计划手术原因分析提供依据。

三、会诊制度(核心指标:急会诊及时到位率、急会诊有效率、普通会诊及时完成率、普通会诊有效率)

(一)急会诊相关指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明确急会诊范围(如休克、严重创伤、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每月通报超时会诊案例,约谈接诊科室主任。

申请科室

各临床科室

1.通过会诊管理系统提交急会诊申请,注明“危急情况”;

2.会诊后72 小时内记录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评估会诊有效性。

接诊科室

专科科室(心内科、神经内科、ICU 等)

1.接到急会诊通知后10 分钟内到位,携带必要诊疗设备;

2.会诊后出具书面意见,明确诊疗建议。

协作科室

信息科

1.会诊系统设置“10 分钟倒计时”,超时自动向医务科、接诊科室主任推送预警;

2.自动统计会诊到位时间、有效率数据。

(二)普通会诊相关指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要求普通会诊24 小时内完成,超时未完成的向接诊科室发送提醒;

2.每季度分析低效会诊案例,优化专家匹配机制(如按病种分配会诊医师)。

申请科室

各临床科室

提交会诊申请时注明“会诊目的”(如明确诊断、调整用药),便于接诊科室精准响应。

接诊科室

专科科室

1. 24 小时内完成会诊,记录于电子病历;2. 会诊意见需包含 “具体诊疗措施”,避免模糊表述(如 “建议进一步检查” 需明确检查项目)。

四、手术相关核心制度(术前讨论、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分级管理)

(一)术前讨论制度(指标:术前讨论完成率、术者参加术前讨论率、术前讨论计划手术一致率、实际手术术者与计划一致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在手术管理系统设置“术前讨论记录必填项”,无记录无法提交手术安排;

2.每月核查术者参会率,未参会的手术暂停执行。

执行科室

手术科室

1.三级及以上手术、疑难手术术前24 小时内组织讨论,术者必须参会;

2.手术方案变更时,需重新组织讨论并报医务科审批。

协作科室

信息科

手术管理系统自动关联术前讨论记录与手术申请,缺失记录时锁定手术排班。

(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指标:手术医师手术时间重合率、麻醉医师手术时间重合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手术麻醉科

1.每周审核手术排班表,发现时间冲突立即调整;

2.紧急手术导致重合时,要求术后24 小时内补报《特殊情况说明》。

执行科室

手术科室、麻醉科

1.手术医师/ 麻醉医师提前 1 周提交排班需求,避免同期安排多台手术;

2.麻醉医师确保每台手术有足够时间完成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复苏。

协作科室

信息科

手术排班系统设置“时间冲突预警”,同一医师同期排班时无法保存,需医务科审批解锁。

(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指标:四级手术与三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三/ 四级手术实际开展率)

责任类型

科室

核心职责

统筹科室

医务科

1.定期更新三/ 四级手术目录,公示医师手术资质授权范围;

2.每月统计各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值异常时开展专项核查。

执行科室

手术科室

1.四级手术术前72 小时内组织多学科讨论(外科、麻醉科、ICU、影像科等);

2.严格按医师资质安排手术,避免越级操作。

协作科室

质控科

跟踪四级手术患者术后30 天并发症情况,记录并发症类型与处理措施。

五、其他核心制度科室分工

核心制度

核心指标

统筹科室

执行科室

协作科室

分级护理制度

手术患者特级/ 一级护理出院率

护理部

各临床科室护理单元

信息科(护理级别记录系统)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床旁交接班占比

护理部

手术科室护理单元

手术麻醉科(提供手术信息)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非计划再次住院/ 手术患者讨论完成率

医务科

各临床科室

病案科(提供病历资料)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医务科ICU

各临床科室、ICU

急诊科(协助紧急抢救)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5 日完成率

医务科

各临床科室

病案科(上传死亡病案)

查对制度

长期医嘱当日终止率

护理部

各临床科室护理单元

信息科(医嘱终止提醒)

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时间、当日处置率

医务科

检验科、影像科(报告方);各临床科室(处置方)

信息科(危急值通知系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率

药学部

各临床科室

感染科(会诊支持)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后评估记录率、术中自体血回输率

医务科、输血科

手术科室、输血科

信息科(用血记录系统)

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技术新项目留存转化率

医务科

开展新技术的临床科室

伦理委员会(准入评估)

病历管理制度(补充)

病案3 日归档率、甲级病案率

病案科

各临床科室(病历书写)

质控科(病历质控)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补充)

信息系统故障发生率、员工授权规范率

信息科

各科室(员工权限申请)

医务科(权限审核)

六、科室协作保障机制

1.定期联席会:每月由医务科牵头,组织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信息科召开指标落地推进会,解决跨科协作问题(如会诊超时、数据提取困难)。

2.数据共享机制:信息科打通电子病历、HIS、手术管理、会诊系统数据壁垒,实现各科室指标数据实时共享,避免重复填报。

3.考核问责机制:将指标达标情况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如急会诊及时率未达标扣减科室绩效5%),个人执行情况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