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题中之义。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目标方向、任务举措,为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确定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建设标准,开展医院发展成效评价并运用评价结果,对于医院对标对表、检视自身、找准路径十分重要。本研究梳理相关政策、国内外主流医院评价体系,结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相关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共性、突出重点,探讨构建对标世界一流、符合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评价体系,为推进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提供参考。
一、相关政策及内涵界定
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对“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方面。
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除了《意见》外,2021年7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明确指出,要选择“改革意识强、创新能力足、学科基础扎实、区域优势明显、提升空间大、带动效应好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作为试点”“建设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样板医院”;同年9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印发,明确“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提出8项具体行动。2021年3月,广东省印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六大任务”。2022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18项评价指标,并选择9个省(市)的14家医院,通过委省共建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建设。
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可以发现,高质量发展医院试点建设、高水平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总体方向、目标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医疗服务、精细管理、辐射影响等方面。基于此,本研究对“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进行界定,即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评价过程导向,以“高水平医院”为评价结果导向的公立医院。
二、国内外主流医院评价体系分析
医院评价作为规范行为、保障质量的有力工具,对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共识。
从国外看,以美国为例,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发布的医院评审手册,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患者评估、患者及家属权益等,另一方面以医院管理为核心,评价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感染预防与控制等方面[1]。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主要评价“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其中“结构”维度包括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出院人数、全职注册护士与病床数比例等;“过程”维度主要评价业内声誉;“结果”维度主要评价医疗服务对患者的实际影响,如病死率等[2]。美国百强医院评价体系根据医院规模和教学功能,将医院划分为大型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以及大型、中型和小型社区医院组分别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罕见病患者占比等,为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重要依据[3]。
从国内看,目前我国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医院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关注专科声誉(80%)和科研学术水平(20%)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以及聚焦科技影响力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4]。
分析发现,医院评价方式的选择由该评价体系的使用主体决定。比如,美国最佳医院评价体系主要面向患者,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更适合的医院;美国百强医院评价体系主要面向医院,用于指导卫生系统行为;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主要面向医院科研人员,重在以评促建,推进医学科学研究。同时,评价目标不同,纳入的指标及权重也不同。比如,有的排行榜以医疗评价为主,未充分考虑科研评价;有的以医院管理、财务、效率、患者满意度评价为主进行评价[5]。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针对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研究还比较少,对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进而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相关研究更少。
三、医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特点
准确把握我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特点,是构建符合国情的医院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合最新政策导向,选取排行榜排名靠前、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进行分析,初步总结我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经验,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医院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提供参考。
(一)重视统筹规划,整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多院区管理科学规范,引导高水平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基础上,适度发展多院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同时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加强一院多区管理,已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将“垂直管理”与“院区管理”有机结合,“一盘棋”规划,推进院区高度紧密融合、同质管理、错位发展[6]。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统筹政、校、院、企、研资源,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多院区发展[7]。北京协和医院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落实雄安、澳门、贵州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1+N+X”架构的一院多区全网络发展新格局,即抓好“1”个核心院区建设,推进“N”个医学中心建设,以及拓展“X”全网络布局。
(二)重视学科建设,夯实医疗质量与安全基石。学科强则医院强,学科建设无疑是医院发展的永恒话题,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原动力。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定》,并公布了规划设置的首批60个质控中心具体方向清单,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同年4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40个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名单,其中10家落户北京协和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北京协和医院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坚持院领导联系学科制度,推进学科中心化布局和体系化建设,成立协和国家罕见病诊疗创新研究院,积极筹建儿童医学中心、老年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等医学中心,同时做大做强面向全国的护理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提出学科建设“491”工程,即4大平台管理机制、9大学科群建设体系和100个专病中心的发展策略[8]。
(三)重视科研创新,聚焦临床科研转化能力。浙江省人民医院为重点科室制定个性化科研发展方案,建立以能力、质量、安全、效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依托现有的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医学+X”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全力创建国家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贯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条[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提出“核心技术倍增计划”,每个周期扶持超过100项的新技术新业务,开展10项以上国际前沿技术[11]。
(四)重视人才建设,突出国际视野和特色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提出建立全渠道、全周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6]。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统筹推进人才建设“361”工程,5年内培养和引进30名杰出领军人才、60名卓越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落实高层次领军人才优质科研平台、优秀科研团队、优厚科研经费和良好生活待遇[8]。
(五)重视管理创新,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DRG为导向,建立病种组合标准考核体系[7]。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为主线,从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3个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护理序列实行垂直绩效管理,与科室脱节,与岗位风险系数等挂钩;医师序列以医疗小组为考核单位,采用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法等工具进行综合考核;医技序列采取项目点值和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管理以职务职级并行考核[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选拔56名青年管理人员作为运营助理深入科室,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3]。
(六)重视文化建设,着力长期发展软实力。《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包括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和关心关爱医务人员3个方面。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医院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内部凝聚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能引导职工产生良好的行为,提高医患满意度[14-15]。比如,浙江省人民医院成立“员工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结员工各项行政事务及生活需求[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开展“高质量民生工程”计划,促进人文关怀与管理融合[10]。
(七)重视辐射影响力,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加快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升级改造空地一体化急救中心,努力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建立医学大数据中心,搭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仿真与措施推演平台;建设医、教、研、卫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搭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平台[16]。
四、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在主流医院评价体系及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建设经验基础上,通过增设“附加题”,探索构建“升级版”评价体系,对高质量发展医院等进行“优中评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平医院提供参考。
(一)总体思路:考虑到专科优势、区域位置等因素,除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外,本研究还将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医院纳入评价范围。课题组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多场院内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题咨询会、学科高质量发展评估会等,邀请国内外近百名学科带头人、医院管理专家现场指导,提出评估意见,构建结果与过程导向相结合、医院现状与未来潜力相结合,多维多层、动态调整、科学系统的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评价体系。
(二)评价体系设计:本研究拟构建的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评价体系,兼顾评价指标的结果导向作用及过程导向作用,强调内涵式发展,不仅注重考核医院建设现状(如资源投入、现有规模等),也注重对未来发展潜力(如国内外影响力、排名变化情况等)和建设成效(如高层次人才情况、发布的标准指南数量质量等)等方面的评价。因此,结合上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相关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从7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的主要维度及指标。
1.医疗质量: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致力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对标国际一流医疗技术与水平,引领提升我国急危重症、疑难罕见病的诊治水平,持续改善服务品质。建议着重考核诊疗能力与服务水平,尤其是疑难罕见疾病诊治水平、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重在引领构建分级诊疗新体系,带动区域医疗水平乃至国家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质控中心建设情况,疑难病患者诊治平台建设情况,多学科诊疗情况(如多学科诊疗中心建设数量、服务患者数量),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数量,国际先进的高端医疗设备引进情况,互联网医院建设情况(如覆盖科室数量、互联网医院管理标准、指南制定等),日间手术占比、日间化疗患者占比,整体护理服务覆盖率,以及专科护理品牌建设情况等。
2.学科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聚焦国家急需解决的“临门一脚”和“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建设更多高峰学科和优势学科,加速优势学科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出指南、出标准、出共识,带动提升专业水平,建议着重考核学科权威性、学术地位、辐射引领、建设投入等方面。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排行榜全国排名前3、前10的学科数量,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情况,牵头制定国家级技术指南、专家共识、诊疗规范数量,以疾病为中心的学科中心布局及建设情况,全球/国内首创诊疗技术数量,重大疾病等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研究型床位、重症型床位占比,病例组合指数,四级手术占比,以及微创手术占比等。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进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治病需要,聚焦具有引领性的科技攻关任务,开展更多原创性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持续攻坚克难,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医药科技成果,并努力建成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高水准的医学研究转化中心,打造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建议着重考核科技平台体系建设情况、科技资源投入、科研人才投入等。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情况,医工交叉合作平台建设情况,牵头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情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资助情况,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学术成果、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情况,自主或联合研发药械产品、获得专利授权、实现转化情况(如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等),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情况,专职科研人员占比等。
4.人才发展: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努力构建对优秀人才有显著吸引力、更加开放的人才创新高地,引育国际一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适应学科交叉趋势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梯队。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国际一流团队、国际知名临床科学家、院士、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等),省部级及以上学会和核心杂志重要任职情况(如中华医学会、国际学术组织主委/主席等重要职务情况),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及奖项获得者数量,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国家级教学人才等),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管理课题成果获奖情况,健全的人事制度、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建设情况等。
5.精细化管理: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建成全面预算、全成本管理体系以及系统全面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智慧医院建设目标。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电子病历评级、5G应用项目试点等智慧医院建设情况,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节约型医院建设情况,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等。
6.文化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引导践行初心使命,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现代化、人性化医院。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情况,院史及文化研究、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文化传播、形象塑造(如医院形象宣传、院区环境等),医德医风(如廉洁行医措施、有效的群众监督等),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等。
7.国内外影响力:高质量高水平医院应具有全球视野,建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医学中心,全方位融入全球医疗体系,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议的评价指标包括: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情况,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牵头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情况,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情况,与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情况等。
五、讨论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卫健委遴选的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公立医院发展的缩影,具有一定代表性[17]。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总结特点、梳理共性,并结合实践经验,探索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医院评价体系的重点与方向,从医疗质量、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国内外影响力7个方面提出“优中选优”的评价指标,既注重夯基固本,也注重创新驱动、开放协作,扩大话语权和影响力,旨在推进我国医院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不在于排名结果,而是作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和导向,助力医院更加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决策、战略、路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总体来说,目前该评价体系的框架仍处于探索阶段,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具体内涵、量化考核等方面有待完善,指标权重、具体标准仍需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优化。下一步将以现有的评价体系框架为依托,结合不同阶段医院高质量发展实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求、患者需要等,持续更新评价内容;结合医院发展实践,进一步调研完善。同时,还将探索建立政府、医院、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共建共评机制,统筹考虑各方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和互动作用发挥。在拓宽评价数据来源,实现评价结果互相验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持续优化,为医院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更精细化的决策依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