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约束下的中国医院建设
欧洲医疗建筑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关怀;二是健康城市与医院的关系。
首先,医院整体环境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在欧洲,医院内部的设计强调人文关怀,从柔和的室内灯光到和谐的色彩搭配,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整体环境的人文价值,尤其是在营造艺术氛围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在医院中展示艺术品?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除了艺术馆之外,医院也是传递艺术的重要场所。艺术能够传达美感,同时也能够传递精神力量,为患者提供心灵的慰藉。这种无形的力量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医院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的医院建设者也在强调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但与欧洲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并非不认识到医院中艺术的表现,只是在中国医院建设的成本控制逻辑下,很多理念受到了限制,难以实现。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在探讨如何关心病人,另一方面也在关注成本控制,这导致很多医院在追求人性化方面,虽然硬件设施足够,但软性装饰仍然表面功夫,未能触及人心。
其次,欧洲的健康城市与医院之间的底层逻辑中关于人性化的部分是相通的,而中国的健康城市与健康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在中国,较短的设计和建设周期使建筑师难以实现更长远的建筑规划,这导致了在招标阶段强调理念和人文价值,而在中标后强调工期和出图的尴尬局面。欧洲建筑师擅长微观叙事,而中国建筑师更倾向于宏大叙事,缺乏微观叙事的能力,因此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存在不足,这是中国目前医院建设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国情不同,医疗制度也不同,但对医院建设中的人性化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追求是相似的。时代在不断发展,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欧洲的经验中学习和借鉴,但也不必妄自菲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医院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特色,在智慧化医院建设方面甚至实现了超越他人的进步。
例如,传统医院的布局以医生为中心,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这种单中心模式对患者来说不够人性化。我国的医院布局逐渐朝着多中心模式发展,医疗资源围绕患者布局,这也可以促进医院学科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推动的趋势。
长期主义理念下的欧洲医院建设
长期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二者具有辩证关系。
长期主义是由哲学家威廉·麦考斯基提出的概念。长期主义关注的是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优化资源分配和行动,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福祉增长。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通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性。长期主义是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实践方法。
长期主义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比较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找到那些在长期内最有效地促进可持续性的方法。两者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实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在医院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欧洲医院的管理者、施工方和建筑师一直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他们在前期学科定位和规划方面投入了充分的时间,着眼未来,对医院建筑的发展有明确的长远规划。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兴建的医院建筑通常不会出现严重缺陷。
然而,在我国,许多医院建设项目在前期可研阶段过于形式化,学科规划不够明确,建设时过于注重外观,以便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兴建的建筑,尽管可能在外观、色彩和空间设计方面表现出色,但基础学科建设不够完善,核心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未来需要进行改建。
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医疗需求多样性的追求,都在推动医院建筑领域的改革。全国范围内兴建大型医院的风潮下,很多老旧医院都积极进行扩建,但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的寿命周期,普遍存在五年一代的情况。
诚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迅猛,需要用几十年的速度来迎头赶超欧美国家200多年的现代化历程,这使得长期主义难以实现。然而,随着国家越来越强调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国医院行业的转型已经指日可待。从追求速度到追求稳定,现在在我国医院建设行业中考虑长期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合理的选项。
▲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欧洲·中国医院发展维度对比
考察结束后,孟建民院士在城市观、空间观、功能观、环境观和未来观五个方面作了对比总结。
从城市观来看,欧洲和中国的医院与城市的关系截然不同。欧洲医院倾向于延续城市,将医院功能有机融入城市结构中,以保持城市秩序的完整性。相比之下,中国的医院建设虽然也强调将医院与城市一体化,通过医院来缓解城市的功能压力,实际上,医院仍然具有社会隔离的属性,这为院城一体化带来了相当的阻力。
从空间观来看,欧洲已经经历了大规模医院建设的时期,现在正逐渐减少医院的规模。这一趋势的原因包括人口增长较慢、医疗制度改革、私有医院性质的改变以及业务量的下降。此外,欧洲的城市也不再需要超大规模的医院。与之不同的是,我国仍然需要提高医院的人均公共资源,因为分级诊疗的趋势下,我国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仅仅追求医院面积的扩大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特别以深圳为例,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医院改扩建必然要适应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医院也必然要由平铺式转向立体化,将空间更加集成和复合化。这体现了中国的特色。
从功能观来看,强调了拆除医院的"围墙",逐步开放医院的公共空间,打破医院与城市之间的界限,使医院更好地融入城市。医院不仅要满足医疗功能,还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关系",医疗建筑师应该在这一关系中发挥创造性想象力。
从环境观来看,在医院内部环境的营造,包括艺术氛围的创造和色彩的精妙搭配。欧洲医院极少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而在中国则相当普遍。欧洲医院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敢于运用多彩的色彩,色彩的运用非常高级。这种丰富的色彩搭配,加上合适的软装布置,使患者在医院感到宾至如归。然而,中国医院在设计理念上相对保守,对于颜色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忌讳。
从未来观来看,欧洲医院强调医院建筑未来的发展,树立了长期主义的理念,提倡可持续发展观。长期主义强调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优化和分配资源,以实现受益的最大化,促进福祉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强调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性。这两个观点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医院建设领域的哲学智慧。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医院建设
医院是民用建筑中特殊的公共建筑。它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复杂性,二是动态性。基于其复杂性,未来医院的改造有以下两个维度:
1
原有建筑不合理,医院被迫改造;
2
新学科、新技术的诞生,医院自身发展的主动改造。
在设计医院时,需要保留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念的演变,未来医院的形态可能会多种多样,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固化眼光。无论变化是主动推动的还是被动应对的,我们都需要找到最佳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方式。
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并适应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例如,装配式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医院的灵活变化需求,这将为医院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移动性和可变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每一种发展趋势都有其内在的动力和深刻的本质原因,它们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驱动,不受个体意志的左右。因此,面向未来,不论是医疗使用方还是设计方,都应该密切关注这些趋势的发展。
采访:王硕 编辑:丁金蕊
欧
洲
考
察
5月23日-6月3日由院士领衔,筑医台联合University of Groningen、A+U+H、ENAH、GRAS共同组织的“荷德丹健康城市规划与医养建筑设计学术考察大师课”已圆满结束。考察团汇集了国内知名医疗建设领域专家、学者,用11天的时间走访了荷兰、德国与丹麦三个国家、四个城市,参观了多家医疗机构,并与欧方专家开展了8场研讨。
拓展国际视野,探索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筑医台融媒体联合本次考察团专家与大家一起分享、总结、思考与探索推动中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答案。近期正在陆续推出系列报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