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5年全国经验交流会”的“药事管理·2号文实践掷地有声”分会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聚焦2020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落地五年来的实践成效与优化方向,邀请医院管理者、各地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药事管理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提升全国合理用药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凝聚共识。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史录文: 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业内称之为“2号文”),旨在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合理用药水平。 文件要求,各地完善药学服务标准,加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供给,推进药学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文件要求,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开展处方医嘱审核、用药监测评估、用药教育等服务。根据文件,临床药师可通过参与疑难复杂疾病多学科诊疗,指导精准用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重点人群用药监控,并积极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居家药学服务。 自“2号文”颁布至今已过去五年。其间,各地着力推动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探索形成了诸多有效路径。然而,受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的长期惯性影响,目前我国合理用药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准确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目的,依然存在为了考核而考核的现象,例如通过“一刀切”的“药占比”指标考核临床行为。未来,医疗机构应深入理解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等“指挥棒”意图,把药事管理融入临床服务体系中,逐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药服务长效机制。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呼吸免疫科主任 陈莉娜: 合理用药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尤其是儿童群体而言极其重要。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危害较大。其中,流感是国家重点监控传染病。流感传染途径多、防控难度大,且儿童排毒期长于成人,给临床防控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当前,儿童流感防控体系仍存在明显短板,基层尤为突出。一方面,受各地经济差异影响,基层病原学检测能力不足、时效性差,导致经验性用药情况较为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问题。另一方面,流感疫苗接种率低导致各地群众主动防御能力差,加之流感病毒易变异、疫苗保护率有限等因素,均为防控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公众认知偏差致使抗生素使用需求旺盛,药物可及性与合理使用面临挑战。 对此,行业近年来提出多个破局路径。一是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能力,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升病原学检测时效性。二是要推动医防融合,促使医疗机构联合疾控部门、社区等各方单位,共同落实传染病防控职责。三是要加强医务人员与药师的协作,引导公众科学用药,对于流感患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减少抗生素滥用,切实提升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防控水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绩效与成本管理处副处长 朱鸿: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解决好群众的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度影响了医院的运营管理工作。今年“国考”改为“绩效监测”,取消了排名仅分档,切实为医疗机构减负。“国考”55个指标各有侧重,例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要求提升,并通过CMI矫正,突出引导医院对复杂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如要开展复杂的诊治,创新药品和复杂耗材的使用是难免的,那就要综合考虑CMI、四级手术量、药耗使用等情况,结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和运营状态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政策引导。又比如,基本药物是众多指标维度中的一个,国家对其监测是出于对公立医院用药状况的全面掌握,不是评价临床科室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医院管理者需站在国家视角看改革,把“国考”政策看清摸透;科室主任要兼顾各方协同,避免简单粗暴地控制某几个指标,应当把指标内涵传递给临床医生,回归医疗本质。 通过落实“国考”部署要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重视人才要素。 当下,医院降本增效仍面临挑战,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协同联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级,达到治病救人的目标,共同助力学科和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