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吸人才,怎么避免医院“无编可用”和“有编不用”? 关于公立医院的编制问题始终是医务人员热议的焦点。 9 月 2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会上重点提及多项举措。 创新设立编制周转池制度,通过动态调剂全省事业单位空余编制,为公立医院盘活 6 万名存量编制资源,覆盖省市县 200 余家公立医疗机构,同时以 “一院一策” 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6000 余名编制,并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目前全省已有 600 余人纳入编制保障。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全市核增周转池编制9442个,7941人通过周转池制度得到编制保障。 一地推进编外人员清理工作 涉及全部机关事业单位 9月26日,巴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在会议提出的近期重点工作中,包括了编外人员清理工作。 会议要求,要切实做好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工作,涉及聘用编外人员的单位必须严格落实清理工作要求,要行动迅速、坚决有力,不能敷衍了事、久拖不决。 清退范围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自然是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 前不久,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卫生系统进行了一轮大规模裁员。 编制 or 劳务派遣 一场悄悄进行的分流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直是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2019年以前,公立医院改革中编制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业内频繁讨论的话题。 但在疫情暴发之后,编制在保证公立医疗体系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2021年,国家卫健委再度提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为了强化医疗体系的编制资源,各地采取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 1.有证的进编,没证的退编 青海省在平安区和贵德县开展的紧密型医共体统筹编制资源试点中采取的措施堪称是公立医疗机构编制改革的又一全新实践:有证的进编,没证的退编。 其目的是将基层卫生系统内未取得卫生系列相关资格证的非医疗专业人员,从编制内有序剥离出来,腾出编制用于保障医疗公卫紧缺岗位急需,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吸引力。 对现有编制资源在体系内统筹调配,高效利用已有编制的做法还有编制备案制。 2.编制备案制,定编定岗不定人 编制备案制是在原先已入编的人员管理方式不变的基础上,原有编制人员退休一个、销编一个,同时增加一个备案制名额,新增的备案制编制则以公立医院为使用主体,备案编制数量及人员的确定和撤销,都不需要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完成后做好报备即可,简言之定编定岗不定人。 新增的备案制编制同样主要用于引进吸收高层次、紧缺 岗位、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备案制也是目前实行范围最广的编制改革做法。 3.编制周转池,引入其他行业编制资源 不同于前两种改革对医疗体系内编制资源的合理分配,安徽创立的编制周转池则是引入医疗体系外其他行业的编制资源。 这种“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编制缺额”的典型做法就是安徽省的“编制周转池机制”。 安徽省以全省其他行业存量编制资源作为“编制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调剂10余万个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重点向卫生行业投放,保障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需求。 多地官宣:推动医疗机构编外人员入编! 医务人员入编机会来了? 2021年10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第18条明确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的原则,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2023年以来,全国有多地也都提出了“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25年卫生健康工作重点。其中,文件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 西安市印发的《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中,强调:完善编制和人事制度。推进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盘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此前印发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的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青海省2023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同样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运城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从现行政策来看,编制更多的是偏向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临床一些相对收入较低、风险较大、辛苦程度较高的科室,如儿科、ICU、麻醉科、急诊等。 而与医疗体系编制资源强化同步进行的劳务派遣的愈发普遍,而医院直签的合同制和人事代理正在逐渐减少。编外人员的身份正在统一向着劳务派遣转化。 不管是编外参与公开招聘还是周转池制度,考核的标准都是“择优”,从中也不难看出各地也在致力于让编外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入编。
官方公布的文件显示,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封丘县对县直4家医疗机构制定了“低学历临聘人员清退计划”,预计清退初高中及中专学历初级人员300余人。这不是该县第一次清退临聘人员。早在2024年8月,县卫健委就曾按照县医管委要求,清退了501名低学历、低职称临聘人员,有卫生院一次性被清退34人。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整理自数智检验医学、医学检验沙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