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事不避难、勇于创新,探索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改革经验,为全国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贡献了浙江智慧,切实发挥了医改“排头兵”和“先遣队”的作用。

图片


统筹推动“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


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医改的“高位推动、整体联动”,这也是浙江深化医改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核心要义之一。


一方面,浙江始终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深化医改作为省委重大改革项目和省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置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大决策部署中统筹推进。


另一方面,浙江持续健全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体制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双方主要领导牵头开展沟通协商,推进重大改革协同发力、重大政策协同创新、重大成果协同打造。在湖州市德清县试点打造“三医”协同治理平台,归集全县参保人员就医人群流、基金流及疾病流数据,多维度、深层次进行数据分析并以大屏和报表的方式呈现,探索了“三医”协同数据治理的有效路径。

图片


以基层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


浙江以“四个延伸”为主题主线,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延伸。浙江加快打造“医学高峰”,省政府累计投入“建高峰”专项资金36.95亿元。深入推进1个国家医学中心和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技术与临床服务能力,着力打造“看病不出省”重大标志性成果,由患者流出最多的5个省之一变成患者流入最多的4个省之一。强化市域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宁波、温州、金华和湖州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同时服务国家大局,推动浙江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辐射。


二是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浙江把打造高水平县级医院作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城乡统筹、供需匹配、医防融合的重要牵引,省政府办公厅发文部署硬件设施提升改造等“七大行动”,目前浙江县级三级公立医院占比全国第一,在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前10名的医院中浙江占8席、前15名占12席。聚焦山区海岛地区服务能力短板,浙江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


三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浙江扎实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服务重塑,形成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位一体”共同体,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县域就诊率提升到91.3%、基层就诊率提升到53.2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1%以上,推动从“龙头强”向“县域强”转变。实施“乡镇卫生院帮扶提升”工程,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67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6家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针对偏远乡村医疗服务空白,创新“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模式,全省配置500台以上巡回诊疗车,基本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四是推动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互相延伸。浙江率先出台连续医疗服务工作方案,落实首诊负责制,构建院内“一站式”、院间“双向通”和院后闭环管理的连续诊疗服务新模式,搭建全省转诊信息平台,累计提供转诊服务140余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启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推出“浙医互认”应用,建立全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省市二级部署的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平台,覆盖浙江省全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累计节省医疗费用超15亿元。

图片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浙江把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工作来重点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方面,浙江以各级各类试点为牵引,全省域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实湖州、丽水、衢州3市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率先推动形成一批群众有感、可复制、可推广的医改典型。


另一方面,浙江坚持公益性的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是不断优化财政补助政策,全省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提高到14.21%。积极稳妥化解公立医院长期债务,严禁举债建设和超标准装修,全省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降低到26.46%。二是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协调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试点工作,建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模式,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6.69%。三是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实施公立医院编制报备员额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公立医院编制不足的问题。在舟山等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创新“省编市(县)用”“县编省(市)代招代培”、县乡人才一体化管理等8大举措。四是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45.29%。

图片


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


浙江坚持以新质生产力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变革。


一是以研究型医院为牵引,提升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政策,推进“6+10+16”研究型医院建设,构建“医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体系。部署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每万名卫技人员专利数超340项,累计转化重大医学创新成果725项、转化金额达3.8亿元。


二是以“三支队伍”为牵引,强化医疗卫生人才支持。浙江实施公立医院“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学术院长、复合型人才培养等三个重大项目。获批首个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合作改革试点,通过“浙医聘”招引博士2000名以上。启动医学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三年行动,选派1000名医学领军人才、中青年医学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实施万名基层医生进修三年行动,选派全省11000名以上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录大学生乡村医生112名。


三是以“安诊儿”为牵引,下好医学人工智能先手棋。以全国首个医学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支撑上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为使用者提供智能名医孪生、智能报告解读、智能健康档案、智能预问诊、智能云陪诊等服务,累计服务超1700万人次。开发推广全省统一的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浙里智医),覆盖9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服务1.2万余名基层医生,开展辅助诊疗服务239万人次。

图片


浙江医改经验总结


总体来看,浙江医改各方面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医改的“优秀模范生”。总结梳理浙江的医改经验,对全国各地医改工作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医改组织推进体系。浙江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全“三医”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有力推动医改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二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浙江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找出改革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先后启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改革、连续医疗服务改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强化改革协同闭环。浙江探索了“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五环联动”改革机制,将药品耗材集采和使用环节腾出的空间用于价格调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更加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建立了“三医”高效协同的联动改革机制,实现改革系统推进、环环相扣。


四是促进均衡发展。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人群的健康差距,着力破解优质医疗资源结构性短缺和配置不均衡问题,为群众提供优质共享、均衡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是改革试点先行。浙江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牵引作用,鼓励基层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点面结合推进医改工作,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文: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 许树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