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已经贯穿了天津社区医院诊疗的全流程,助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和医保基金智能风控能力提升



图/视觉中国


仅用三年多时间,一家新型医院的年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总量堪比当地的三甲医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家在近日引发业内关注的医院,就是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据接近天津医疗系统的业内人士透露,该医院2024年收入有望超过50亿元。

2024年底,在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微医天津人工智能医院就撑起了业绩的大旗。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2024年上半年收入18.18亿元,其中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的收入达14.4亿元,占比近八成,这部分业绩主要由微医天津人工智能医院贡献。

作为天津市健共体的牵头医院,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通过AI技术赋能当地266家基层医疗机构和2000余个基层医疗服务站、卫生室,实现健康管理服务会员超100万人。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最终的经营情况,取决于能否管理好这些患者的健康。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大量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条件。

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通过AI赋能基层的尝试,已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3》。这一成功案例或许能给更多在改革中的医院提供思路。


No.1

用AI“复制”三甲医生


在天津市北闸口卫生院,全科医生李晓寒给来复诊的糖尿病患者开具出了一张捷诺维的处方,“这是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药,以前只有大医院能开,我们是这两年新增的。”
社区医院缺药是各地患者反映的老问题。受限于基药目录、医保报销、处方权限、仓储能力等诸多限制,多年来,这一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李晓寒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是在大医院确诊的。以往,大医院的医生给患者开了捷诺维,患者服用完想继续用这款药时,常常面临社区没药的困局。“没药,我们就接不住慢病患者。”李晓寒说,“还有一些心脑血管药、肿瘤药,也存在类似问题”。
2022年,天津市着手搭建健共体,让社区医生成为慢病患者的健康主管人。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为社区医院搭建统一的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及云检查四个平台,共建慢病管理中心,引入AI助手为社区医院提供助力。其中,“云药房”就解决了社区缺药的问题,将社区医院的几百个品种扩容到了近5000种药。
实际上,患者往往更愿意到社区医院开药,因为职工医保在签约家庭医生的社区医院报销比例是80%,比在三级医院的55%高出不少。“人工智能总医院配备捷诺维后,社区医院就能给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续方。我们开出处方后,AI助手会自动在云药房给患者下单、配药,有的患者上午来看病,下午药就配送到家了,不额外收取配送费。”李晓寒介绍。
让患者用上三级医院的药,是留住患者的第一步,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提升医生的诊疗水平、进而与患者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更为关键。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在这方面精准发力,通过AI医生助力,将大医院大专家的经验和能力带到了基层。
在李晓寒看来,当三甲医院的药在社区医院落地时,基层的全科医生们一开始对这些药品往往并不熟悉。此时,人工智能总医院的“AI药师”就能快速帮助医生适应新药。“开处方的同时,AI就会自动提示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等,我们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基本能满足患者用药时的各种疑问。”
人工智能总医院AI医生的强大能力,源自支撑AI医生运转的微医医疗大模型和临床解决方案。据接近微医控股的人士介绍,这套临床解决方案是由数十位两院院士、顶尖专家领衔的专家组指导建设,其庞大的数据库中涵盖了308类医学规则、1.3万条专病和慢病医疗规则引擎、47万条合理用药规则引擎、超千万级的历史处方数据、163种健康管理指南、222万条三医联风控规则引擎和独有医药保审核规则等。
一位医改政策研究者表示,“AI技术是解决好医生不够用的最佳方案。让一个三甲医生下到社区把医生水平带起来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一个储存三甲医生知识的数据库和AI助手,很快就能铺开到全国社区医生的电脑里。”
在微医AI助手的协助下,天津市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在引入AI助手进行处方审查后,我们医院几乎没有不合规的处方了。”李晓寒深有体会,不仅如此,AI对处方的精准有极高的要求:“以前我们在症状一栏写‘感冒’,就可以给患者开康泰克。现在,要详细到‘上呼吸道感染’才行;原来写‘糖尿病’就能开到捷诺维,现在得细化到‘二型糖尿病’。”
在微医人工智能总医院的AI助手嵌入社区医院的信息系统后,天津市基层医疗系统开出的诊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得以提升。有公开数据显示,在天津的健共体中,AI医生处方不合理提醒遵从率已经从50%提升到了99.97%。在此基础上,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AI医生助手不仅在知识面上俨然具备三级医院主治医生的水平,它还能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在天津市大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52岁的高血压患者孟先生得到了由AI助手开出的诊疗方案。在考虑了病人的用药习惯、经济情况等因素后,AI助手一次性为孟先生出推荐了三套不同的用药方案,然后让医生和患者做出最终的选择。
这样的AI助手已经贯穿了天津市健共体内社区医院为患者看病的全流程,微医人工智能总医院的AI医生、AI药师、AI检查、AI健管、AI智控五大智能体,已经深入融合到检查、健管、诊疗、药事服务和医保监管等全流程,全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医保基金智能风控等能力提升。

No.2

AI助力基层医院拼服务


2025年3月14日上午,天津市北闸口镇卫生院糖尿病患者管理微信群中,AI助手发布了一条信息:各位叔叔阿姨因周六日慢病管理中心休息,无人转诊,需要外出转诊的,请下午5:00之前告诉我。
消息一经发布,微信群立即就有一位患者要求转诊,“帮我改一下,我已经在代谢病医院了。”这个群里的患者不少是门诊慢特病患者,他们享有更高的医保报销待遇,要去三级医院看病,就得按规定从社区医院转诊。
原本这类提醒都需要人工发布,但AI助手来了迅速提效了。“像这样每周都需要提醒患者的内容,我们就在系统中设置了AI发布。”微医健管师夏雯莉说。
夏雯莉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微信群里患者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工作。“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为到社区医院来面诊的患者讲解健康管理方案,二是定期电话随访慢病患者,三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身体检查、健康宣教、答疑解惑等。”夏雯莉说。
在基层医院,全科医生每天要接诊近100个患者,几乎没有额外精力再详细地为患者讲解日常如何管理健康。这部分工作,就由微医健管师团队担起来。

北闸口镇卫生院日常要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患者约2.4万人,其中门特的糖尿病患者535人。除了处方必须由医生审核,其他的如饮食、运动等健康管理工作,更多由健管师负责,“如果没有AI赋能,我们7个健管师很难管好这么多患者。”夏雯莉介绍。
夏雯莉服务的患者多数是复诊患者,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往往每个月到医院开一次药。在看医生之前,夏雯莉会先给患者测量体重、血压、血糖等,数据会直接传送医生的电脑上。随后,AI助手会给出分层、评估建议来辅助医生判断。医生完成问诊后,AI助手也会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医生确认无误后开出处方。
除了针对患者个人的健康管理,“AI健管”智能体还能实现系统管理。2025年3月25日,64岁的糖尿病患者吴芳(化名)接到健管师的电话后,来到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体。“以前我都是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看病,每次去都得折腾上大半天,这两年发现家门的社区医院环境好了、也有药了,还有人专门提醒我来免费体检,这几天还让免费让我做眼底检查,再也不用跑大医院了。”
在社区医院管理的数以万计患者中,每天哪个患者该复诊、该体检或者需要调整健管方案,AI助手都会向健康管理师给出提示。“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因为人为的疏忽而遗漏、出错了。”夏雯莉说。
在“AI健管”智能体的帮助下,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每一名健管师管理的患者人数,从2022年的约550名增加至2024年上半年的约2000名。
天津市西青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三年多的探索,西青区紧密型医共体暨数字健共体参与的改革工作,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投入不增加、医保资金可结余、医联体建设更紧密、医务付出有回报、患者健康得保障五方受益。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间,“人工智能总医院”管理的糖尿病会员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7.8%上升至44.2%,血压达标率由19.5%上升至61.5%,血脂达标率由24.8%上升至27.9%。
诊疗效果与健康管理效果的提高,为基层医疗机构留下了更多的患者,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间,天津健共体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人次增长显著,增幅达23%至50%;医保支出增幅也显著下降,糖尿病患者人均额度盈余率超过25%。
西青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西青区将进一步建设起三级慢病管理体系,通过AI打通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居民在基层站点即可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慢病管理服务

No.3

抓住AI医院的机会


2025年,越来越多的医院向AI借力。在Deepseek R1大模型爆火后,已经有近100家医院公开表示已经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

与此相比,先行一步的医疗专业大模型正在探索与医疗体系进行更深入的结合。借助和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的数据联通,微医控股的医疗大模型早就深入临床一线,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近日中文医疗大模型开放评测平台MedBench的新一轮榜单中,微医医疗大模型总分位居榜首。不仅如此,在过去半年内,微医医疗大模型还在国内权威医疗大模型测评平台CMB(Comprehensive Medical Benchmark in Chinese)的测评榜单上多次登顶。

整体来看,这一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为医疗服务行业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在营收端实现重大突破并不容易。公开信息显示,定位高端的卓正医疗,2024年营收9.59亿元,尚未突破10亿大关;以器官移植著称的树兰医疗,2024年营收18.84亿元;背靠中国平安,经过多年发展的北大医疗国际医院2024年收入定格在24.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模型和AI助手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中,微医控股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招股说明书,2024年上半年微医控股营收18.1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大幅减少,已接近盈利。接近天津医疗系统的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微医人工智能总医院的营收已经突破50亿元。历经三年发展,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这一“AI新物种”的营收规模迅速攀升,已数倍于上述知名医疗机构。

在一众努力尝试拥抱AI的医疗机构和企业中,微医控股通过人工智能总医院这一区域健共体引擎,真正实现了全流程医疗服务的人工智能化,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实现了越来越高的营业收入,正在为医疗行业如何建设人工智能医疗全流程服务作出标杆示范。

在天津推动打破医疗机构数据壁垒的改革中,微医控股深度参与,突破了行业以往的痛点,以人工智能总医院的模式,为其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的落地找到了最佳场景。目前,微医控股已经计划将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模式向更多地区复制,为更多地区的基层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微医控股还计划与中国数字医疗行业的其他参与者合作,为中国的AI医院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评估系统。此前,微医控股曾首创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并促进成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的建立。如今,微医控股正和各方积极酝酿医疗AI行业规范的创建,这一工作旨在促进医疗AI在中国规范发展,并引领全世界AI医疗服务的不断前进。

2025年开年,AI医疗已经打开了一扇窗,接下来,就看谁能在保守的医疗行业中开辟出一条由AI护航的大道。

来源:财经大健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