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比重大,目前又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新阶段: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6,可老年人口占世界的 1/4。
2020 年,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达到了 1.21 亿,相比 2010 年增长了 20% 以上。这也意味着农村患者越来越多,疾病日渐复杂,医疗需求飞速增长,老百姓对生命健康和医疗质量的诉求也在提升。 可目前农村医疗短缺,供求矛盾突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众所周知,医生的培养严进严出,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虽然他们毕业以后综合水平高,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可是,许多现实原因,让他们在择业的时候,优先选择的是大中城市,而不是基层,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公共资源配置比较低下的农村。
比如,有位一线城市的高校医学教授,有一年培养了十位全科医生,结果九位医生全都留在大型医院,只有一位医生去了基层。 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乡镇医院不管是在公共资源配置,职业发展前景,还是工资待遇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大中城市的知名医院,这不争的事实成为了精英化培养的医生抛弃基层的重要原因。 虽然政府这些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帮扶农村,但短期内肯定无法让基层医生享受和城市医生相同的待遇。而精英化培养的医生动辄需要八年,十年,成长时间是普通本科生的两倍多,同龄人已经可以养家糊口,孝敬父母了。 医学生却还在辛苦的学习阶段,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这般苦心栽培,才能成才的医生如果回到农村,也就意味着很难获得与前期投入相匹配的回报,无力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这于情于理都难以说通。 虽说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理当不执着于「利」,可我们又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改善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人的牺牲与奉献,当下这批精英化培养出来的医学书,其选择是有现实依据的。 但农村也同样需要大量医生,如果绝大多数医生都放弃了农村,而农村又没有其他医生能够提供医疗服务,那么基层老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谢良地教授表示: 「现在很多人提倡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本科是最基本的学历要求。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应该要有好的教育背景。这么说本身没有错。 但我认为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进行分级教育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正在进一步建立并深化三级医疗服务制度,可以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学习欧美国家。欧美国家有着成熟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其中,一级医疗由基层医生为一些患者提供常见病的门诊服务;二级医疗则是医院医生针对一些危急或重症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三级医疗则是为病情更为严重且复杂的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精细的治疗服务。 分级诊疗制度的大力推行,也将降低对基层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他们可以为村民提供慢病管理、疫苗接种以及一些常见病诊疗等相对基础的服务。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可以以县域综合性医院为核心,联合乡镇和村里的卫生院,构建县乡村紧密型医联体。这能在真正意义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既能为老百姓提供及时的治疗服务,也能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实现上下转诊,双向联动。 此外,要想长期挽留农村医务从业者,我们可以效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高薪政策挽留优秀的农村医生。 美国甚至还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医生去美国农村服务,颇有成效。我国目前也有相应鼓励政策,让在城市工作的医务人员,有一定期限的农村服务经验,并在基层工作期间给予更高的工作报酬。这样就能实现医疗系统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暂时缓解农村缺乏医生的压力。 医学精英缺少的情况下,重视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进修培训,这依然是当代人才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国现有的 「5+3」、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专科培训(专培),还有专业硕士(专硕)。这些培训方案,不仅复叠太多,不够合理,而且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尤其是解决乡镇一级医务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现在,我们仍需要保持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大众化医生培养,广大农村乡镇卫生服务中心都需要专科学历的村医和医护人员,可以采用「3+2」或者「3+1」等当前较为流行的定向委培模式,培养周期相对较短、成本较低的辅助医学人员和助理医师,让他们留在基层,缓解广大农村,或是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没人员、有人员没资质,有资质留不住的困境。 目前,国家层面也针对医学专科生给出了特别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国家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薪资福利,希望用更好的待遇吸引专科生留在农村。 2018 年,国家卫健委会与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就已经明文规定了要从基层医疗结构绩效改革和落实家庭签约服务费用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真正实现待遇留人。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大力推行针对农村卫生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医学专科生能有更多机会得到定向培养,未来可期。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1 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程某某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回到基层乡镇卫生院,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根在农村,作为安徽省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专科毕业生,他还没毕业时,就已经下定决心,日后回到老家舒城县万佛湖镇卫生院,为小镇上的众多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就医服务。 同样毕业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储某某,他在进入舒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一年后,就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能进行外科基本的手术操作。可是受学历限制,他难以在医学领域更好地发展。 为此,他通过专升本考取了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舒城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上班。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锻炼,储某某于 2012 年被有关部门提拔为六安市金安区卫生局副局长。从基层医生到公职干部,储某某向前迈了一大步,他表示:「专科教学偏向实用,适合在基层就业,而本科学习最大的帮助在于提供了理论指导,进步更快。」 无独有偶,蒙城县移村乡卫生院的全科医生陈某也尝试通过考试提升自我,在职业生涯上实现更好的发展。他已经在乡镇做了 7 年全科医生,在经历了国家医改之后,他的待遇从原本的每月 600 元涨到了 4000 元,虽然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但他渴望实现更多突破,毕竟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陈某目前打算报考安徽省特岗全科医生,一旦考上,4 年聘期内可以享受年薪不低于 6 万元的待遇,这也有助于他本人的业务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其实,基层医院恰恰是最能让年轻一代医生得到成长和锻炼的地方。只要医务人员的待遇得到保障,进修上升渠道清晰明朗,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真正做到了尊医重卫,那么人才留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也在加大力度培养基层紧缺急需的卫生技术人才。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需要加强全科、儿科、老年医学、护理、助产等紧缺人才的培养。 专科生学医也不再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医药卫生学下的一些专业,比如针灸推拿、眼视光技术专业、听力与语言康复专业、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对学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而且相关人才市场需求量大,薪酬待遇非常可观。 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来看,还是两条腿走路更加平稳。如果只靠精英化一条腿,那么有可能导致农村医疗瘫痪;可如果只是依靠大众化培养模式,长此以往,必定不利于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双管齐下,逐渐缩小现实鸿沟,同舟共济,护航基层百姓健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