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诊所定位高端市场,需要依赖商业保险体系的完善;而若面向大众医疗服务,则需要争取纳入基本医保体系。“但能否能纳入基本医保,还需看当地医保的支付意愿。”



撰文丨王晓 陈朝阳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相关内容。该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外籍医生开设诊所,以及支持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进一步表示,目前,全国已有合资、独资医疗机构150多家,短期执业的境外医务人员1500多人。下一步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和港澳台医生在当地开设诊所,同时允许境外医师、护士、药剂师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依照规定开展短期执业,并将在审批流程上进行简化和优化。


外界将该政策与当前国际贸易环境联系起来,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在中美关税摩擦背景下释放出的开放信号,但多位受访医疗行业专家向“医学界智库”表示,这一举措更是对“外商独资医院”政策的延续和细化,体现的是中国医疗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导向。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外商独资医院是资本层面的开放,而支持外籍医生开办诊所,则更加着重于个体的职业人才引进。“‘机构+人才’的双轨并进,有助于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pexels-shvetsa-3845983

图/Pexels


去年9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将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等九个地区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当年11月发布的《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则进一步细化了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投资主体资格、医院设立条件、监管机制等。


政策落地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天津鹏瑞利医院于2024年12月获批,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并已于2025年2月正式开诊。上海德达医院也于今年3月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此外,广州鹏瑞利国际医院、深圳绿叶医疗集团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


IMG_256天津鹏瑞利医院外景。图/新华社


从落地医院的情况来看,一些机构早在政策出台前就已开始筹备布局,而新建医院通常涉及选址、审批、建设等多个环节,周期长、投资大,推进相对缓慢。“相较而言,诊所、门诊部等投资规模小,更具吸引力。”金春林分析指出。


长期以来,外籍医生在华执业受到法律制度、语言文化、医疗安全以及行业保护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但随着国内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自2023年起已逐步放宽。


例如,海南自贸港已将外籍医生的执业许可有效期延长至三年,并简化了审批流程。北京市也在2023年11月获批深化服务业开放示范区,明确提出支持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京开设诊所,并出台职称评审配套政策,为持永久居留证和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医生参与评审提供便利。因此,本次全面放开外籍医生开设诊所,并非突然出台,而是已有政策铺垫。


不过,尽管政策利好,但外籍医生在中国开设诊所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表示,外籍医生对中国职业政策环境及合规要求了解不足,且存在语言障碍。“目前愿意进入大陆市场的东南亚医疗集团和港台医生集团基本都有华人背景,它们更能适应大陆语言与文化环境,市场接受度也较高。”


在已落地的外资医院项目中,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成为积极响应的代表。除天津鹏瑞利医院外,该集团已与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和海南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项目预计将很快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而更早之前,该集团曾于2019年与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合作,在成都开设了成都鹰阁医院。可以说,作为一家业务遍及亚洲的地产与医疗集团,鹏瑞利对中国医疗市场已有较深的认知。


“但对于西方背景的医生而言,除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外籍人群密集的地区具有一定空间外,其他地区的市场前景较为有限。”余小宝认为。


金春林还指出,外籍医生在华开设诊所,可能涉及本土医生的招聘与合作模式,文化适应与患者信任也需要时间积累。


此外,医保衔接也是外资医疗机构进入中国关注的核心环节。金春林指出,若诊所定位高端市场,需要依赖商业保险体系的完善;而若面向大众医疗服务,则需要争取纳入基本医保体系。“但能否纳入基本医保,还要看当地医保的支付意愿。”余小宝则直言,中国患者就医普遍倾向于“花少钱、看好病”,而医保控费压力和商业保险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短期内仍难突破。


尽管存在挑战,“支持外籍医生在华办医”所释放的信号依然积极。去年11月,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名全球合伙人公开表示,内地对于高端医疗需求本身有限,短期内外商独资渗透率不会太高,采取独资模式的医院会以地缘风险比较小的东南亚国家外资医院进入为主,而欧美国家将以轻资产进入模式为主,如设立代表处、开展咨询或第二诊疗合作等。


IMG_256

妙佑医疗国际代表处(上海)图/妙佑医疗


金春林也提到,“小而精”的诊所模式更便于国际顶尖医疗资源通过代表处或咨询业务落地中国,既有助于国际转诊服务,也可激活国内商保和自费市场。


国家卫健委在发布会上强调,此项政策旨在丰富国内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居民与在华外籍人士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并与基本医疗服务形成互补。同时,国家卫健委还透露,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对外资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其参与国际医院评审认证中国标准,更好对接国际商保体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