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携手浙大医学院合办研修班,为县医院送去了近150名“硕士生”,返岗后90%以上学员获得晋升。



撰文丨魏欣然
来源丨县域和基层医声

县级医疗机构,如何才能拥有高学历人才?一直以来,我国县域与基层医院都面临着人才匮乏这个“老大难”,从业医生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实操受限,导致基层医护人员面临着职业发展与专业技术提升的双重天花板。而这一点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也不例外。


面对这一困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携手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共同推出了“山海·飞鹰”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选拔,为县域与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培训开展以来,已有149名“硕士”学员成功结业,扎根基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985高校为基层培养医生,

已培育出近150名“硕士生”


谈及“山海·飞鹰”项目设立的初衷,浙大二院党委副书记马岳峰介绍到,一方面,现如今基层医院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医生多为定向生、委培生或是学历不高的医专生,县医院难以招募到学历较高、受过专业培训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于浙江省推行的“山海”工程基层帮扶项目,浙大二院早已与7家县医院结为了“命运共同体”并开展帮扶,因此,浙大二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资源推动这一新的基层培训项目落地。


基于这样的背景,马岳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那些知名度高的985大学、好大学为基层医院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协调与沟通,2022年8月,浙大二院首次推出了“山海·飞鹰”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旨在从基层甄选医生进行培训,再将培育过后的人才反哺基层。


“‘山海·飞鹰’这个名字有着美好的寓意,我们希望这一项目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如同翱翔山海间的飞鹰一样,在广袤基层的医院,在乡镇与县域之间展翅高飞。”谈及“山海·飞鹰”这一名称的含义,“山海·飞鹰”项目班主任朱安全解释道。


“山海·飞鹰”开班合影


研修班的学制颇具特色。在面对基层业务骨干所开设的“山海·飞鹰”临床班里,学生们首先需要在浙大学习一个月的理论知识,包括医学应用、科研设计等基础内容。之后,他们会来到浙大二院完成半年的临床操作学习。外科的学生将在这里学习专业的开刀手术技巧,而内科的学生则侧重于进行门诊实践与科研实验的学习。此外,学生还需在培训项目启动后的两年内发表相应的文章,之后才能获得由浙大校长签章的结业证书。


“我们采取的是1+6的培训模式,完成培训并留在县域工作的学员可以享受硕士待遇,包括职称晋升、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按照硕士的规格来进行。”马岳峰介绍到。


除了临床方向的培训,浙大二院还针对基层医院管理者的需求,开设了“山海·飞鹰”管理班。这一培训班采用1+2的培养模式,学员们第一个月会在浙大学习理论知识,后两个月则在浙大二院的专业行政科室完成实操,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完成科研设计,并参加相应的考核和答辩。顺利完成毕业的学员同样也将获得浙大的结项证书。


截至今年一月份,浙大二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山海·飞鹰”临床班和一期“山海·飞鹰”管理班,累计培养了132名基层临床医生和17名基层医院管理者。这一举措不仅为浙江省的县域和基层医院输送了稳定的人才,也为提升浙江省整体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对一带教,严格把关,

打造基层医疗人才“梦工厂”


事实上,多年以来,浙大二院开展的基层帮扶项目种类繁多,然而,与其他基层帮扶项目相比,“山海·飞鹰”项目有着两方面显著的优势。


首先,人才培养的精度实现了大幅提升。在以往的进修项目中,参与进修的医生来到上级医院后通常面临着缺乏专门导师指导的境况,医院的大专家由于临床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给予进修人员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然而,“山海·飞鹰”项目成功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对每个来到浙大二院的学员开展一对一帮扶,确保了每位学员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指导。马岳峰谈到,相比之下,过去的进修生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而现在,学员们被明确要求在培训期间学习并掌握一门专项技术,以便回到基层后能够立即开展门诊服务、完成病例处理。


导师为掌握专项技术的学员颁发证书


其二,培养的成才率也获得了显著提高。参与“山海·飞鹰”项目的学员,本身就是由各医共体单位经过严格遴选选拔而出的优秀基层人才,而在此基础上,浙大二院还将职能科室引入到了对这些人才的培训当中,通过定期授课、答辩等方式对参与的学员树立起了更为严格的“毕业”要求。这种严谨的管理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进修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它确保了学员不仅能够在理论知识上达到较高水平,也能在实践中锤炼出扎实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回到基层后能够迅速成为医疗团队的中坚力量。


谈及是否担心培养出来的人才离开基层,马岳峰介绍到,事实上,浙大二院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至少要保证有两到三种方案,通过饱和式的人才培养,帮助一家医院的一个专科培育出多名人才。“我们不怕教会别人,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为基层持续、稳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返岗后90%以上学员获得提拔,

助力基层临床与管理双提升


自“山海·飞鹰”项目启动以来,浙大二院在县域与基层收获了累累硕果。


首先,在职业发展与晋升方面,浙大二院对完成“山海·飞鹰”培训项目并回到基层的学员进行了回访调研,发现超过90%的学员在培训结束返岗后得到了提拔。其中,一些人虽然没有直接获得行政职务,但被医院视为了骨干进行培养,更有一些人直接晋升为了所属科室以及医院领导。“我们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华俊杰是遂昌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助理,作为我们那届临床班的班长,他在培训结束后就被所在县医院破格提拔为了科室副主任,现在已经正式晋升为了主任。”朱安全介绍到。


其二,在临床技术与能力提升方面,这些经过培训的学员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是以第一期临床班班长华俊杰为例,一直在县级医院工作的他原本无法完成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样复杂的抢救措施,然而,经过了“山海·飞鹰”临床班的培训,这位班长回到医院后顺利完成了13例ECMO,成功率高达33.33%,超过了全国26.22%的平均水平。


“山海·飞鹰”毕业学员为一名心源性猝死患者实施ECPR


就在今年,浙大二院-遂昌的案例“通过‘山海’提升工程以数字赋能基层全科医生慢病防控能力”还获评了2024年度“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这也标志着浙大二院的基层帮扶工作正式迈入新篇章。


“在培养更多基层骨干力量的同时,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范式也在不断革新。我们会将这个项目常态化地做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为基层提供更多优质、高学历的专科人才。”谈及“山海·飞鹰”项目未来的愿景,马岳峰这样说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