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人工智能”与“体重管理”成为医疗领域的两大焦点议题,多位代表委员在会上提出相关提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下称“上海五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刘军教授看来,AI与信息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临床实践,不仅改变了药品管理的执行方式,也在不良反应监测、慢病干预、体重控制等领域引发系统性的变革。


刘军教授表示,AI如今已不再只是医疗体系的“辅助角色”,它正逐步演变为医院运行和决策的“数字中枢”。


从人盯人到系统盯药:

药品管理体系的智能跃迁


传统的药品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手动申报,存在反应滞后、缺乏精细化的问题。“医院往往等到药品快用完了才补货,这种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医疗对安全与效率的要求。”刘军教授表示。


如今,在上海五院,包括药品采购、冷链管理、临床配伍、依从性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已经真正实现从靠人来“盯”到靠系统来“管”。


例如,在生物制剂的冷链运输环节,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存储温度,一旦波动超出安全范围,便会立即报警。而在医生开具处方时,系统会自动识别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并弹出提醒。“比如优甲乐与钙剂必须间隔四小时服用,系统会主动提示,防止医生误开。”刘军教授举例说道。


AI不仅介入处方环节,也在患者用药全过程中发挥作用。借助可穿戴设备,医生能够实时获取患者血药浓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漏服或不规律用药的情况,从而实现依从性的精准监控。


此外,AI在临床决策中的“建议者”的角色也日益凸显。尤其在胰岛素使用上,系统可以根据患者体重、胰岛功能等指标自动计算起始剂量,为经验不足的基层医生提供科学参考,这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也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标准化水平。


上海五院的实践经验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信息化血糖管理中心”的试点单位,医院在2017年就开始构建院内外血糖数据共享平台,旨在实现门诊、住院、社区和居家等多场景的血糖管理数据共享。


如今,患者在家中使用智能血糖仪测量血糖后,可通过App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医生能够实时查看、远程干预,并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也降低了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该创新实践也在2019年度获得了“中国医院管理奖-智慧医院”铜奖。


从被动上报到主动预警:

不良反应管理机制的再造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保障药物安全性的重要防线。但刘军教授指出,目前多数医院仍采用“被动上报”模式——依赖医生主动填写并上交纸质报告,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延迟大,也极易出现漏报、误报。


临床压力下,即使医生意识到某种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也往往因事务繁重而错过上报时机。“尤其是国内医生的工作负荷远高于欧美,单靠自觉性难以维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


在此背景下,AI系统的引入被寄予厚望。刘军教授建议,通过智能系统设置“提醒触发点”,在医生开方或查房时,自动弹出患者的过往不良反应信息;或根据历史数据自动识别用药风险,推动上报行为从“事后补报”转向“实时预警”。


不过,他也强调,AI并非万能钥匙。“制度上的配套必须同步推进,例如将不良反应上报纳入日常医务工作评估,或与绩效考核挂钩,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这项机制。”


此外,技术层面的互通互联同样关键。当前,各医院使用的电子病历和用药系统仍存在信息孤岛,导致数据无法自动抓取。“未来若能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将极大释放AI的协同效能。”刘军教授说道。


体重管理进入战略通道:

从临床问题到社会工程


如果说AI代表的是科技驱动的系统革新,那么体重管理则反映出中国公共卫生战略的重心转移。“体重控制”如今被视为预防慢病的关键抓手。“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抑郁症的根源。只要控制住体重,就等于从源头上减少了大量慢性病。”刘军教授表示。


2025年是“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明确提出,将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动“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为肥胖人群提供专业指导。刘军教授认为,这标志着体重管理正从“阶段性倡议”走向“系统性行动”。


“体重管理的工作不能止步于两会期间的集中讨论,而应融入慢病防控的长期战略,成为医疗机构常态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军教授指出,体重管理在医疗机构的落地目前仍存在挑战:由于医保目录和采购权限的差异,许多基层社区无法获取一线推荐的减重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或双重激动剂等。“这些药在三甲医院可以开,但在社区难以获取。药物资源的不均衡,使得糖尿病前期的干预难以实现同质化,这也影响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效。”


对此,刘军教授建议,可借助智能化手段,实现药品可及性的信息透明化,系统识别到患者符合减重药物指征后,自动提示附近药店或医院的供药信息。对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而言,这会极大便利治疗路径的选择。


但药物干预只是体重管理的一部分。刘军教授强调,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同的“社会工程”。医生负责干预,政府负责政策,媒体负责科普,社区负责筛查,每个环节和主体都要参与。刘军教授建议,可以在食品包装上增加“高糖高脂”警示标识,在地铁、公交等公共空间宣传科学运动方式,让这些举措共同构建“全民减重”的概念与生态。


在医保政策层面,刘军教授也呼吁应将对减重药物的支付“前置”。“不能等到糖尿病发生了再干预,提前使用减重药物,既能控制健康风险,也更能节约医保成本。”


在刘军教授看来,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体重管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一个构建以患者为中心、跨系统联动的现代化医疗体系。


上海五院在血糖管理、AI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的探索,已为中国智慧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但正如刘军教授所言,技术只是起点,制度与认知的同步更新,才是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关键。


专家简介

刘军
刘军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科专科分会性腺学组副组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2012年在丹麦Steno糖尿病中心留学访问。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金基金课题3项、上海市申康重大临床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8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9项、复旦大学科研基金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在DiabetesJCEMLiver internationalBMC Pregnancy Childbirth等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中华系列论著31篇。主编出版书籍7本,参编《实用内科学》等教材4本。


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专利1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