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每家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占比达到60%,我们当前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撰文丨王晓
“在医疗行业,价值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正所谓‘支付跟着医生的笔头走’,医务人员可能才是推动这一理念落地的真正实践主体。”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育这样说道。
10月19日,王育副主任在“价值医疗与三医联动”论坛上,分享了上海申康中心践行价值医疗的几大措施,包括构建多维度的质量管理平台;采用新支付模式,积极推动“新优药械”入院;调整号源结构,为社区患者建立优先预约和转诊机制。
在圆桌讨论环节,王育着重强调,价值医疗的目标,一定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否则医改没有办法持续。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必然涉及医疗服务定价这个基本问题。如何科学定价?申康中心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下文根据王育副主任在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部分内容有编辑。
“三医联动”如何体现?
面对医改过程中推行的一些举措,医院有很多困惑,比如,“三医联动”究竟体现在哪里?
我举一个典型案例:2016年开始,上海逐步降低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药品的加价率,以每年5%的下降率在三年内“分步取消”。
与此同时,上海还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这也得以让“零加成”政策在三年中平稳过渡。
通过这一手段,医院充分调整了收入结构,转变了运营观念,从原来以药耗为主要盈利点,逐步转向以劳务性收入为主导,这对引导市级医院加大对疑难疾病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医院评比指标来看,“国考”目前通过评价医院三、四级手术的占比,引导三级医院发挥在疑难重症中的作用,以此凸显医院的价值。
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药耗已经变成了一个成本项。检查占比也逐渐降低,最终目标是要体现我们医务人员的劳务性价值。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每家医院的医务性收入(诊查+护理+手术治疗)占比达到60%,从上海市级医院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距离这一目标的差距还比较大。
这是因为我们上海的医疗水平差吗?是因为我们的医生发挥诊疗疑难重症的作用还不够吗?其实都不是,价格是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定价才能体现和提升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这是个很难且需要科学计算的命题。
医疗服务如何科学定价?
去年,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5周年会议上,有很多专家和领导抛出了有关“如何定价”的问题,有几大要素需要优先考虑。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成本。比如,培养一个阑尾主刀医生和培养一个心外科医生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二是服务项目的实施成本。开一个阑尾大概要花20分钟。做一项复杂的心脏支架手术,则可能要4个小时。20分钟和4个小时,背后的人才培养成本不一样,手术实施成本也不一样。
另外,围绕着该项目的医务成员数量、成本都不一样,这些该如何定价?如何进行资源搭配与协同,才能真正让一项医疗服务达到最佳获益?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医疗质量管理平台带来了什么?
价值医疗带来了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包括药品的选择。国药谈判、带量采购等政策,其实对很多医院的药品目录产生了一些影响。这需要多元化的支付手段来弥补。
过去,为什么商业保险不大愿意加入到整体的医保行业中来?就是因为医疗服务的异质化太强,同质化太弱。同样一种病,这家医院3万元就解决了,另一家医院可能要6万元。
现在通过“申康通”(上海申康中心的医疗质量评价与促进平台,可以对具体病种进行评价与分析),我们可以非常客观地评价26家市级医院的33个专科、340个病种的费用效价、安全效价等等。
这其实给商保机构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标准,也很符合我们价值医疗未来的走向。
价值医疗的未来,一定是要通过医疗、医保和医药的“三医联动”才能成功。但如何达成联动?一家医院做不成,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将市级医院数据汇集在一起,就可以做出一些改变。
通过质量促进平台,我们将24个肿瘤瘤种在每家医院做了标准化建设,将诊疗流程、节点、病案以及电子病历/影像流程都规范好,然后以数字化、数据化、时间轴的形式呈现。
这一过程中,打通的还有医院之间的壁垒,只要这个病人在某家市级医院就诊过,那么他无论到哪家医院,他所有时间轴上的治疗过程,医院都能看见。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有几个好处:第一,有利于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督促、相互促进;第二,有利于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全程管理的一个非常好的体现;第三,有利于政府对每家医院各病种的治疗成本、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还能反映上海每一个瘤种的5年生存率等整体指标。
未来,申康将来会继续通过这种联动的方式,为价值医疗的实现做出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