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医诊室“搬”进患者家里,望闻问切之后,大夫开出药方,患者坐在家中等待快递将中药送上门……这样的就医流程,已经成为无锡市民的看诊日常。 “中医移动诊室”项目是无锡市中医医院在探索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尝试。近年来,从“电子病历”到“智慧医疗”的迭代见证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变迁。智慧医院建设不再局限于电子病历等特定医疗信息化手段,而是聚焦人民群众实际就医需求,以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重构医疗生态。 无锡市中医医院院长顾晓峰认为,将传统的中医药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是中医院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核心是让患者受益,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因地制宜 走中医药自己的发展之路 无锡市中医医院是无锡市唯一一家市属中医综合医院,承担着无锡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中医药服务职能。医院开展中医智慧医院建设的动力,除了方便患者,还源于自身需求:现代中医院需要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供给和高水平的管理决策能力,从而促进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此外,无锡市中医医院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一家兼具教学职能的中医医院,中医科研与教学的深入开展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目前,智慧医院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可供借鉴参考。然而,顾晓峰却认为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中医诊疗有自身的特色和规律,中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也应该把握这些规律,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路径。” 从传统来看,中医诊疗主打一个“慢”字:医生耐心细致地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中药疗效也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显现。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供给是大势所趋。智慧医疗建设就是调节“慢”与“快”之间平衡的天平。无锡市中医医院通过信息化赋能“院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优化,使患者在导诊、挂号、就诊、取药等事项上节约时间,从而保证看诊过程“慢而精”。 千人千面的诊疗模式也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之一。相比于西医相对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和用药方案,中医在诊断、开方、治疗手段上都有着个性化的元素。因此,中医院既需要遵循医疗质量管理的普遍规律,也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中医药诊疗的特殊性。医疗质量管理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点内容。顾晓峰认为,中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方法,甚至细化到客观指标上,都有相当一部分与西医医院不同,这也带来了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 顾晓峰举了一个例子。中药是中医院的特色。针对中药质量管理进行信息系统设计时,可以借鉴现有用药监测系统的设计规律,但又需要考虑到中药审方的特殊性。例如,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同一类病症可能对应不同的用药组合,其间的用药逻辑较为复杂,难以用统一、标准化的算法来判断。 如何将个性化的中医诊疗行为信息化、智慧化,需要向临床实践要答案。中医有许多流派,对于同一类病症,不同的流派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如何破解中医智慧医院建设中的难点,顾晓峰将实践路径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是将医生个人的经验总结凝练、上升为理论;第二步是将不同医生的理论汇集为对于某一类病症的专家共识,最终形成诊疗规范,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依据。“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总要去尝试,因为这是未来的方向。”顾晓峰说。 智慧杠杆撬动分级诊疗 在参与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无锡市中医医院发现了当地老年患者的就医困境:去医院通常需要家属请假陪同,甚至一些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年人还需要救护车护送。“我们经常说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如果进一步思考,能否让患者不跑腿,在家中就能完成常见疾病的诊疗?”顾晓峰说。 中医诊疗的特点是更多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对于检查检验结果的依赖度较低。据此,无锡市中医医院利用集成门诊系统打造“中医移动诊室”的思路应运而生。 “中医移动诊室”起初被设置在各种义诊现场,用来解决诊后的开药、随访等延续性问题,而后被“搬”到了居民的家中。基于医联体合作机制,患者可以通过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中医移动诊室”上门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基层首诊率,促进了分级诊疗的开展。结合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常态化义诊活动,智慧医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与传统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不同,在“中医移动诊室”项目中,由来自无锡市中医医院的医生联合二级中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共同组建“3+2+1”医护团队,来到患者家中开展门诊综合诊疗服务,同时开展医联体中高级别单位对基层医生的带教。 具体来讲,医护团队通过安装在便携式电脑上的集成门诊系统终端,在患者家中即可完成门诊病历书写、中药处方开具等诊疗步骤。看诊数据和处方与医院的HIS系统同步对接,实行药品库存联动,收费标准与在无锡市中医医院院内就医保持一致,但免去了中医诊疗服务的挂号费。在中药房的药师们进行线上审方后,患者手机将收到支付提示,实现一键支付和医保实时结算。智能煎药系统将提供“一站式”的配药、代煎、邮寄送药服务,让患者获得足不出户的便捷就医体验,形成居家就医的闭环服务。 据统计,从去年7月推出“中医移动诊室”项目以来,参与服务的医护人员已超过600人次,共为7000余名居民提供了中医诊疗服务。其中,无锡市中医医院派出的上门服务医生主要来自患者就诊需求量大的治未病科、康复科、心血管科、脑病科等科室,均为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二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派出的医生均为资深主治及以上级别,其中高级职称占比50%。“医生大多是利用非出诊或休息时间带领科室团队上门提供服务,其工作量同样纳入科室的工作量统计,并计入绩效收入予以兑现。”顾晓峰说。 如何同步患者的历史诊疗信息,如何建立起中医特色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档案库,如何提升药品智能配送的时效性……这些都是“中医移动诊室”项目目前面临的问题。未来“中医移动诊室”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形成固定的服务模式,同时实现从中医诊疗向中医健康管理的转变,让“好中医”惠及更多患者。 不做信息化的“发烧友” 近年来,无锡市中医医院获评“全国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牵头制定7个信息化领域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1个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团体标准。不过,谈及对于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打算,顾晓峰的回答是“量力而为”。 “目前,智慧医院建设的标准正在逐步明朗化。在标准的基础上,如何形成正确合理的顶层设计是必须关注的问题。”顾晓峰表示,医院的发展阶段、服务定位、基础条件水平都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方向。智慧医院建设可以根据预判适度超前,但医院不应脱离自身发展实际,盲目地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发烧友”。 以无锡市中医医院为例,作为一家市属中医医院,医院定位于满足无锡市本地居民对中医药诊疗服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适度辐射周边地区。中医智慧医院建设的“度”应以满足当地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相应的医教研工作需求作为标尺。 “医院为开展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对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智慧医院建设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夯实基础,脚踏实地,利在长远。”顾晓峰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