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简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是复旦大学和厦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重大民生项目,是全国首家挂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大病不出省,家门口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究竟是怎么建成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厦门五缘湾片区,全国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坐落于此。

20148月,厦门市委市政府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从20159月开工建造,到20178月开业试运营,不到700天的时间,一所旨在缓解当地患者跨省就医看病难题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拔地而起。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旨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区域内民众看大病不出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一、创新同质化 管理模式

新的技术、新的诊疗、新的思路都按上海走,对那些上海有、厦门没有的重要技术都照单全收,当地政府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开放的态度把我们引入厦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说。通过创新同质化管理模式,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理念等方面与上海总部保持一致。

如今,不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26岁的泉州市民李森(化名)因咳血前往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他的气管隆突部位长有肿瘤。由于隆突位于气管和左右支气管分叉口的关键部位,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一直被视为胸外科尖端手术。

很多医生都说做不了,建议我们去别的大城市看一下。后来有人给我推荐了范虹主任,刚好他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有开门诊。李森说。

2019年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范虹作为谭黎杰名医工作室的专家成员,开始常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并担任大外科主任、胸外科执行主任。在上海能做的手术,在厦门也能做,范虹说。

通过从右侧胸腔打开纵隔胸膜,他以精湛的手法避开主动脉、肺动脉、喉返神经等重要组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完整切除患者的肿瘤,同时将切开的气管与双侧主支气管完美缝合。如今4年过去了,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早已过上了正常生活。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派出120余位像范虹这样的学科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同时根据当地疾病谱成立由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等领衔的15个名医工作室,团队专家轮流到厦门医院工作,参与门诊、手术和疑难重症的诊治,让更多当地患者实现家门口就能治大病、难病。

二、一脉相承的复旦中山文化

为进一步实现人才管理同质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包括行政人员都须前往上海总部培训轮转,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厦上岗。我们要传承复旦中山一脉相承的文化,原汁原味地培养我们的人才。顾建英说。

谈起疑难重症,胰腺癌也是一个绕不去的名字。

每个科室的医生碰到胰腺癌都会觉得很棘手。通过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诊疗,医生们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因知识边界耽误患者救治时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吴文川教授说。

2014年,为更好解决这一棘手的医学难题,中山医院选派吴文川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先进的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引入上海总部。9年来,MDT胰腺肿瘤多学科诊疗已开展200多期,接受这一治疗模式的患者生存中位数可达到33个月,5年生存率高达32%

 

开展沪厦远程多学科诊治

为了让福建的患者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这样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吴文川于2021年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牵头成立“X-MDT”胰腺肿瘤多学科团队,开设厦门首个胰腺肿瘤MDT门诊。两年来,团队已开展近50期胰腺肿瘤MDT诊疗,200多名胰腺癌患者从中受益。

由于近期人在上海总部,吴文川每两周就会通过远程形式,组织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各科室的专家医生开展沪厦远程多学科诊疗,主要是为了带动大家的就诊习惯,也让更多百姓获得更规范、更高精尖的治疗

每周一,吴文川还会为厦门的患者开展远程视频门诊,通过统一的沪厦信息化管理系统,他可以远程调取当地患者的电子病历。

目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与上海总部在信息化统一、医保系统对接、医生执业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实现上海、厦门两地的同质化运营管理,为更多患者带来就医便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