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三高一低”的特征,已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估计有6.98亿CKD患者,其中1/3在我国和印度,我国CKD患者有1.32亿。
据《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预防指南》显示,我国目前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已达10.8%,也就是说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病患者。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CKD早期阶段(即CKD 1~2期)的患者比例高达84.3%,而CKD 3期患者仅占14.8%。
此外,我国CKD的知晓率和诊断率普遍较低,与其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CKD的高致残率,避免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KD)。
“慢性肾脏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当症状表现明显时,往往已达到了晚期阶段。”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山西省人民医院院长李荣山称,慢性肾脏病非常隐匿,且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伴相依,需联防联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防治体系,慢病的全周期管理非常重要。
一方面,代谢性疾病患病人数增加导致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另一方面,慢性肾脏疾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也明显升高。
近年来,CKD研究领域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各类新药层出不穷,但缺少适合我国国情、针对CKD早期评价与管理的高质量中文循证医学指南。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对早期CKD患者的评价与管理不足,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发起、北大医院肾内科专家牵头制订了《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于2023年8月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
该指南在参考国内外指南基础上,基于多学科专家充分共识和系统性证据检索,应用牛津证据分级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为指南使用者提供CKD筛查、诊断与管理指导,对于推动我国肾脏疾病医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撰写专家组涵盖肾脏病学、公共卫生、循证医学、中医学等领域专家,北大医院肾内科赵明辉教授、张路霞教授、高碧霞副教授、杨超助理研究员和何代钧博士全程参与指南编写工作,赵明辉教授和张路霞教授为该指南的通信作者。
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共召开3次专家讨论会,多次通过邮件等方式邀请专家组成员进行意见反馈,指南征求意见稿于2022年7月在中华预防医学会肾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研讨会对社会公众发布,指南秘书组针对上述所有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并形成最终推荐意见。
指南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讨论会
作为第一份立足我国国情、针对CKD患者早期评价与管理的中文指南,《指南》为今后的CKD管理与治疗提供了规范的实践遵循。该指南将在发表后,每年对新发表证据进行动态追踪与评价,计划在3~5年内对推荐意见进行更新。
该指南从CKD筛查、管理、教育等方面展开,根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共制订了38条推荐意见。赵明辉教授表示:“在指南编写过程中,首先我们遵循了指南规定的证据等级寻找证据。同时按照我国指南的定义,在制定指南时有不同的人员参加,其中包括指南专家、一线医生、流行病学专家乃至部分患者。也就是说,这是根据国际国内最新指南规定制作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