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百姓以农业为主,精耕细作、勤劳朴实,使得这片土地肥沃丰饶。历史上,浚县被誉为“天下粮仓”。


图片


骨科


“百姓勤劳耕作,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使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很多”。面对逐年增长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很多人这样认为。


浚县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副主任徐海峰纠正了这一说法,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悄然出现退变,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下肢力线的改变等,一系列症状接踵而至。”


疼痛是关节病患者如影随形的“伙伴”,从偶尔的隐痛到持续的刺痛,后面连简单的上下楼梯、起身坐下、行走,都成为难以完成的事情,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病患的痛苦。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最有效的治疗就是传统的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


徐海峰介绍,“以前,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属于技术高、费用高的大手术,县级医院缺乏相应技术与设备,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患者只能前往大城市大医院就医;经济不富裕的患者觉得这病不影响吃喝,即使走路困难,也是忍忍就过去。”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浚县人民医院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细分各专科专业领域。像骨科分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运动医学科等亚专科,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近年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技术日益娴熟,成功为诸多患者完成了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生活质量,在百姓间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老百姓看到身边的人在人民医院做得很好,会介绍亲戚朋友中的患者过来就诊、手术,所以,做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年增加。”


百姓的口口相传,使更多的患者认识、接纳了此项手术。


再者,由于国家集采、药品谈判,使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费用比以前降低了很多,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做得起这项手术。


在徐海峰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是通过去除膝关节表面受损的软骨和部分骨质,然后植入人工关节假体,改变下肢力线,解决患者疼痛困扰。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调整力线、截骨方向,将磨损、破坏的关节软骨以及少量的骨质精准地切除,为植入假体创造合适的空间。


这需要主刀医生有足够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否则,若截骨角度与假体位置出现偏差,术后患者舒适度将受到影响,可能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降低手术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他说,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就是接骨板根据亚洲人平均数据测量取得一个均值,因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即使经验非常老道的医生,也没有办法做到精细化、个体化治疗。


“一个医生前后手术也可能存在明显的截骨偏差。”


图片


在此情形下,浚县人民医院及时引进了ROSA手术机器人。


ROSA手术机器人在手术前会对患者的下肢CT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基于CT数据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精确规划出截骨角度、假体大小及植入位置,形成“个人的专属手术方案”。


术中,在机械臂的辅助下,主刀医生结合视觉导航坐标系的跟踪标定技术,通过与机械臂精确配准融合,实现手术器械位置的实时跟踪定位,并自动完成一体化截骨导板的精准摆位。


在机械臂的辅助下,按照术前规划,医生通过截骨导板引导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判断的手术过程,将下肢力线和假体角度误差精准控制在±0.3毫米内,确保精准截骨,假体与骨骼骨床完美匹配。


“这些是人工没有办法实现的,可有效避免假体安装的偏差、双下肢不等长等问题。”徐海峰说道。


图片


通过治疗的大量临床病例证明,利用ROSA手术机器人进行的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效果良好,手术误差能精准到1mm、1°以内,这是人无法实现的。


术后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大大减低感染与粘连风险。


此外,在传统膝关节置换患者髓需要股骨髁间开髓,股骨力线杆插入髓腔才能安装股骨截骨导板。使用机器人在术中就不用开髓,只需安装定位架配准好就可以截骨。减少了手术出血和损伤,实现快速康复,达到更自然舒适的关节活动度。


他说,“手术机器人唯一的缺点是,手术中需安装导航架、配准,略微延长手术时间。”


据了解,目前,骨科每年的手术量在1300台左右,这也说明浚县人民医院骨科为辖区百姓撑起了骨骼的“保护伞”。


人才培养


人工关节置换术属于四级手术,手术难度与风险颇高,这要求主刀医生必须具备娴熟的技术和极为丰富的经验。


“一个成熟的关节置换外科主刀医师培养时间大致在15-20年,骨科医生的成长曲线偏长。”


为让医生尽快地掌握各类技术,科室采取让年轻医生通过线上线下骨科会议的多学多看,通过培训会议的增加和上级医院专家的沟通交流,来增加专业知识,提高医疗技术能力。


科室每年都会安排一名医生到省级大医院进修学习。


图片


在医联体上级医院专家来院坐诊、带教、手术、对疑难病例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医生主动向专家请教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带教查房或病例讨论时,积极参与讨论,听取专家和其他同事的意见和建议。


重点学习专家的临床思维方法,包括如何从复杂的病情中提炼关键信息,如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机会有时间多去观摩专家手术,观察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多年的努力下,骨科现已分设为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拥有医护人员4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4人),人才队伍呈年轻化,科室技术能力雄厚,并成为鹤壁市市级重点专科,在河南省县级医院中位居第一方阵。


康复


图片


骨科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徐海峰强调,“置换的人工关节需与周围组织良好适配才能发挥最佳效能。”


“术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


为此,科室制定了循序渐进、详细的术前康复和术后康复计划以及回访记录。


“在康复过程中,疼痛是一个主要的‘拦路虎’,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


他介绍,医院采取超前镇痛,就是在术前1-2天给患者一些非甾体类的止痛药,比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从源头上切断疼痛信号的“导火索”,使得手术创伤所激发的疼痛刺激在起始阶段就被削弱。


有的患者看到其他患者术后表现出的疼痛,在心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时,医护人员会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比如健康宣教、心理安抚等,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


手术后,医院采取快速康复的理念,在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复查彩超检查下肢血管没有血栓的情况下,由医护人员指导,使用助行器下床活动。


一般是当天上午的手术,下午让患者下床活动;下午的手术,次日上午让患者下床,做初级康复训练。


这样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让患者更早地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活动,带来一种“我在逐渐好转”的切实感受,提升其情绪的积极程度。


暂时不能下床行走的患者,医护人员会指导进行踝泵运动和直腿抬高运动。


徐海峰说,“饮食上也尽量缩短术前术后的饮食时间。传统要求是术后6-8个小时进食,现在4个小时后会让患者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流食,或高能量的糖类。”


术后2-3天做一些主、被动的屈伸功能锻炼;术后3-5天,如患者膝关节不太肿胀,使用CBM机器辅助患者进行屈伸关节功能锻炼。5-7天,一般患者就能出院。


患者出院后,建立回访机制。


“有一个表格和出院证一起发给患者,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什么时候做的手术,术后的注意事项,什么时候需要复查等。”


出院后的6周内,患者需每周来院复诊,以便医生检查恢复情况,评估膝关节活动度是否达到预期。


每一次复查后,医生会给患者一张表,写上恢复的效果、医学评估、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的评分以及下一次的复查时间等,直到完全康复。


恢复稍微差一点的患者,护士会协助加强锻炼。


6周-3个月属于高级康复阶段,这时的患者一般都可耐受疼痛,若出现无法耐受疼痛的情况,医生要复查X线及化验炎性指标,排除因假体松动或感染引起的疼痛,为其提供止疼药物,指导继续配合康复锻炼。


3个月后不再使用辅助工具,医护人员会嘱咐患者避免体重劳动,避免摔倒。


徐海峰有些惋惜的说,“每年会遇到术后康复得非常好又意外摔伤的患者,导致假体周围的松动或骨折,这对患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假体松动了需要翻修,骨折了可能需要进行二次固定,关节功能会大大受影响。”


所以科室对每位患者要做预防跌倒的评估、科普宣教。


每位医生都建有专属微信群,定时在群里分享常见骨科疾病的防治知识,提供实用的康复动作指导,助力患者康复,并帮助大家做好日常骨骼的保健。


可以看到,每一次创新技术的引入,都会为浚县人民医院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推进医院的医疗水平迈向智能化、精准化。


接下来,浚县人民医院将继续拓展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做好精准医疗,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真正实现让辖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来源:县域和基层医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