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平均住院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今天不去讨论有没有15天这个规定,而是捋一捋平均住院日管理的相关要素。


我们都知道,头部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往往较低。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最新通报的《2023年1-11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可知: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0日,与上年同期减少0.3日,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0日,比上年同期减少0.2日。具体如下图:


平均住院日是医疗业务运行效率客观指标,其不仅反映医疗业务效率,同时反映医疗质量,更加反映管理效能。平均住院日降下去是一种结果,其并不是管理措施本身。

【效率的背后是管理和技术】

以外科病人为例,要降低平均住院日,首先是术前检查更加便捷、高效,检查报告出具更精准、快速;其次是术前准备更充分,避免临时停台;然后是手术操作更加微创、精准,减少并发症发生;最后是快速康复的加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基于此,日间手术中心、入院准备中心、检查检验集中预约中心等管理模式得以快速发展。

【效率不是锯箭法】

还是以外科病人为例,病人出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居家康复,一种是到下级医院康复。无论哪种,均需要随访管理。这并不是一种增值服务,而是对诊疗结果的一种追踪,以确保诊疗质量

因此,效率不是锯箭法,并不是患者出院就万事大吉。当然,在随访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增值服务,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即当下较为推崇的全病程管理。

【效率需要负性指标钳制】

平均住院日能做到多短?效率能有多快?这与医疗机构自身技术水平、管理效能和患者个体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能一概而论,要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因此,负性指标的监测尤为重要,如非计划再入院、非计划再手术、手术并发症,通过负性指标对效率进行钳制,避免极端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