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传统的医院发展模式以“医疗服务”为主,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势在必行[1]。目前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和评价标准尚无公认模式,且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将医疗服务和科技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诊疗能力和研发转化,缩短与国际领先的研究型医院之间的差距,厘清综合性公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的规划思路和建设路径,都是亟待思考和破解的关键环节。自2018年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友谊医院)以建设“创新驱动引领的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基于“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国家级平台,以启动研究型病房建设为标志,大力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在对友谊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友谊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国内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优秀经验和管理模式,以期为综合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参考。

一、我国对研究型医院的定义

随着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理解逐渐深刻,以及对标国际先进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标准和经验,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制定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将研究型医院定义为: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并且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目的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面推动中国医院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创新能力”[2]。也有学者提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应将研究型医院定义为“以解决人群重大疑难疾病为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或部分特色专科在国际上具有显著优势,以开展医学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应用和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为核心,致力于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高质量医院”[3]

二、友谊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

SWOT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从内部环境来看,友谊医院具有如下优势:①具有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消化诊疗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协同中心等提升消化学科的集成优势;②综合优势明显,重点学科突出,科技创新基础和平台完善,现有北京市级研究机构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临床质控中心5个、北京市转化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中心1个、北京市首批示范性研究型病房1个;③医院进行3区1部1中心的多院区布局,在布局过程中区分不同院区的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但从产学研发展和创新转化发展现状来看,也存在不足,包括优势学科转化力度不足,高质量高产值自主创新转化成果相对有限且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与高水平科技平台或缺,诊疗新技术缺少突破性创新等。

(二)机会与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和北京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引领和导向,北京市对研究型病房建设、概念验证平台的支撑、对高质量创新项目(包括医工结合和临床研究)的支持及资助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达到新高度,为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同时,在科技创新基础和能力与发展需求目标不匹配,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不均衡和融合程度低,医院与高校及研究机制之间进行深度交叉创新的潜力未充分释放,简化人才引进体制和路径的难点堵点尚未打通、现有人才活力尚未充分激活,医工结合、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专业化人才不足、团队结构配置欠佳等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亟须解决和突破。

三、友谊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实践

《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指出“研究型医院要确立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2]。友谊医院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及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制[4],根据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和自身目标,在党委领导下,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小组等专项工作组,针对学科建设、科技发展、诊疗能力提升和人才引进培养等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出台了系列制度并落地实施。

(一)以学科群的战略布局实现学科建设“筑高原,推高峰”。科技创新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为加速学科建设,医院以“筑高原学科,推高峰学科,全面加速学科发展”为目标,形成学科群发展模式,启动重点学科群建设专项。专项整合不同临床专业,按照“国内优势学科群”“国内重点特色学科群”以及“国内创新支撑学科群”3个层级的定位,以临床研究为主,以建立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医药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创新理念-创新团队-支撑体系相结合的学科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总体目标,根据所含学科的数量和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学科群最少包含1~2个学科方向,最多可包含5~8个学科方向。针对学科群建设,主要采用如下策略。

1.学科群带头人负责制:每个学科群均设定1名领域内最权威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作为带头人,负责整个学科群的规划、建设、经费和成果管理。医院成立学科建设专项领导小组,通过多次院内外论证,形成年度任务标准框架,根据学科群的类型设定年度任务,并根据上一年度的产出情况和综合评价分配下一年度的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带头人每年签署年度绩效责任书,对学科群的绩效负责,并且全权负责本学科群内的经费分配和资源分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2.学科建设各类目经费打通使用: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参考纵向课题的管理,但是在学科群内部,在年度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只要保证经费总金额数量不变以及部分经费类型不超过最高支出比例,可以在其他各类目间调整经费使用金额,此调整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决策,大幅提高了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在经费支出过程中进行“勾稽关系”登记,即将每一笔支出与学科建设目标进行匹配,保证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3.学科建设注重高质量产出:按照科技量值排名、高质量论文、国家级课题、高质量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新增省部级和国家级平台、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技奖项8个维度对每个层级的学科群统一进行考核,但对学科群内重点学科排名进步的要求进行差异化设定,采用更高的标准。每月发布基于以上8个维度进行考核的成绩榜单,以激励学科群之间的横向竞争。而年度综合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还是基于以上8个维度对高质量产出的考核,其权重设定为60%,另一部分则是院外专家(包括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等)就人才和团队建设、科技成果产出、学科交叉情况和专业管理情况(包括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完成度、经费使用及与重点任务的匹配度、专业内部过程管理情况、年度建设目标及重点任务规划,与总体任务对应情况、年度重点任务预算设置合理性)进行的考核评估,权重设定为40%,两部分考核结果的加权得分之和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结果。

4.全面综合评价,引入业财融合理念:将学科建设资金与学科建设任务和成绩进行关联,体现建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定期对各学科群在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经费使用以及“勾稽关系”登记等各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评价、中期综合评价等,并邀请院外的业务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共同参与,在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的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出专业化的意见建议。

(二)依托研究型病房,采用“共享综合服务”模式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和效率。作为北京市首批10家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之一,友谊医院研究型病房不局限于仅承接I期药物临床试验,而是不断加强与临床专业科室的紧密联系,不断扩大承接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的分期及病种,成为能够承接全院各期各类药械临床试验的支撑平台。为了加深合作和提高服务效能,采用了“共享综合服务”模式——共享专用研究型病房、生物分析平台和智能化临床试验系统,综合全院的临床资源、支撑平台,为全院的注册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研究和基础-转化结合性研究提供“完整链条”和“模块化”支持[5]。该模式重点服务于以患者为受试对象的临床研究,有固定的合作流程、合同模板、病历模板,全程由研究型病房的“医师-护士-药师-质控员”团队主导,研究型病房的研究医生负责项目预算及合同制定,综合调控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组织启动会;研究护士协助各种申报审批工作,如机构立项、伦理审查及人类遗传资源许可审批,协助管理文件、制定试验流程、安排访视、协调预约检验检查等工作;研究药师负责样本和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样本处理和转运,药品接收和发放等);  质控员发挥监查作用,对项目进行全程质控;而临床科室的研究医生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临床试验即可,如受试者招募推荐、知情同意签署、首次给药及必要时查房等。此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研究型病房在提高临床研究实施质量和规范性方面的平台优势。此外,通过研究型病房与临床科室的上述深度合作,专职研究医护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和完成整个临床试验全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打破研究型病房局限于早期创新药械临床试验的壁垒,扩大其作为支撑平台可服务的病种、适应症和各期临床研究的范围,显著提升Ⅱ、Ⅲ期药械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临床科室的研究医生“减负”。

(三)突破瓶颈,创建人才引育新体系。

1.全院协力,搭建人才引育环境。在人才建设方面,以“人才强院、创新发展”为纲领,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人才政策,即同时抓高端人才团队——发挥人才引领,促进辐射提升;也抓青年人才群体——落实长期培养,实现厚积薄发,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推进全院人才建设工作,着力突破限制医院发展的高端人才短缺“瓶颈”。建立党办、人事、科技、财务、绩效、采购、医工等多部门联动的人才引进“通路”,创建扎根人才需求的集引进、评价、支持、考核、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机制,政策类型覆盖了人才等级认定、绩效考核、绩效发放、年薪制、科研经费支持、住房补贴发放,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2.筑巢引凤,“全职”与“柔性”引进并行。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评级制度,对于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引进时的人才评级连续给予3年期的年薪制待遇,年薪制按照7∶3比例发放,其中70%的年薪按月平均发放,待年度考核通过后可一次性发放剩余30%的年薪,同时给予全职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实验室场地和科研团队配备等多种支持。除全职人才外,医院还有“柔性”引才政策,采用建立院士合作实验室,与高校或研究所高层次人才建立长期固定合作等多种形式,对“柔性”引进的人才亦采用定级、定期考核和年薪制管理。

3.多管齐下,全面营造青年人才创新生态。在党委领导下,制定“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发展支持计划”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分站管理办法”,对于达到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标准的青年人才给予奖励作为科研启动资金,已经进站的博士后,除所在流动站的各种支持外,医院负责绩效保障,还给予额外科研经费资助,从而吸引和拓展青年人才队伍;建立院内的人才专项——“友谊种子计划”和“友谊青才计划”,前者针对新入职的青年人才,后者针对青年人才中发展潜力较大的佼佼者,两种人才项目按照不同支持力度给予科研经费资助,为不同层级和基础的青年人才提供了个性化支持与保障。

四、友谊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成效

2018年起,在研究型医院建设路径指导下,在医院其他关于诊疗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提升和人才建设提升等多种改革举措的共同支持下,医院在学科排名、人才建设、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①学科排名方面:2022年度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的综合排名为第38名,较2021年度进步10名,再创历史新高。共有26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00名,15个学科进入前50名,2个学科进入前10名,12个学科排名较去年有所进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品牌的“高峰”和“高原”趋于稳定。②人才引进培养情况:自2020年医院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至2023年4月底共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5人、非全职高层次人才6人,成立了2个院士合作实验室。医院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③成果产出方面:2019—2022年,医院共获批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标率达30%,2020—2022年获批数量均位居市属医院前两名。2019—2022年,持续获批7项重大/重点项目;共获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奖9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④临床研究方面:2019—2022年,研究型病房独立完成55项临床试验;依托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承接和完成乙肝治愈类药物的临床研究项目13项(1.1类,I~Ⅱ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类药物的临床研究项目10项(1.1类,I~Ⅱ期);承接消化类器械研究项目10项、肝损患者体内PK研究1项(特殊人群)。⑤共享综合服务方面:自2020年研究型病房成立以来,以“共享综合服务”模式高效开展24项临床试验,服务了13个专业(妇产、消化、肝病、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肿瘤、血液、放射、普通外科、内分泌、呼吸、风湿),中心化药房为86项试验用药提供了服务, 质控员为25个专业提供了质量控制服务,完成90项试验质控工作,获得了各专业科室的一致好评。2022年,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临床试验项目从立项到伦理获批平均耗时1.6个月,而采用“共享综合服务”模式者仅为0.6个月;伦理获批至签署协议的平均时间也显著缩短,分别为3.6个月和1.2个月;方案偏离的数量则分别为4.3个/项目和2.0个/项目。

五、讨论

结合友谊医院的实践及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在研究型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笔者对我国综合医院加速和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学科建设战略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研究型医院发展。对于研究型医院而言,学科建设和发展是研究型医院发展的基石;友谊医院通过为期5年的学科建设,多数重点学科在诊疗能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学科的进步也促进了医院的整体进步,通过启动学科群建设以来的科技量值排名可见,学科进步与医院进步是同步和相辅相成的。学科群建设能够发挥领先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群内部的交叉和跨专业合作,形成交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效应,可实现1+1>2的效果。西京医院研究型医院学科建设实践采用了“重点突破、分层建设”的思路,按照国际领先、国内领先和新兴潜力3个层级进行差异化资助[6],进一步表明了此种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通过以评促建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和研究型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的对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研究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 [2,7],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指标体系。其他学者建立的评价体系既有包含医院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能级、成果转化能力、学科平台建设、临床医疗技术等指标的[3,8],也有包含医疗、教育、科研、产品化和虚体化等指标的[9],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围绕科研队伍、科研投入、科研平台、学术贡献和临床转化对研究型学科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评价[10]。上述指标体系虽各有侧重,但均较为系统全面,涉及的指标数量繁多,在实际应用时存在数据统计工作量大、评价实施过程相对复杂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评价,一般只能按照年度甚至更长周期进行考核;此外,如果国家和医院的战略导向有变化,则需对相关指标及体系设置做整体调整,操作较为繁琐,不适宜在短期内进行动态调整,难以及时调整引导方向。而友谊医院针对学科群建设,重点围绕科技创新的高质量成果制定了8个评价指标,指标简洁明确且易量化实施,可以根据需求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周期进行统计评价,无论是学科群之间横向比较或同一学科群年度纵向比较都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此外,仅围绕高质量成果进行评价,在引领学科发展方面具有更明确的导向性,也容易结合实际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

(二)通过学科引领和学科交叉,实现厚积薄发。

大部分综合医院均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沉淀和积累,在学科影响力、诊疗能力和亚专业完整性、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和布局,因此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医院应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领先性,以优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并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友谊医院通过重点学科群建设模式将多学科优势最大化,如将耳鼻喉、眼科、口腔科等整合为头颈学科群,将放射、超声、核医学、放射介入等学科整合形成影像与智能诊断学科群,这种学科群建设模式,可以形成多学科联动,整合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实现1+1>2的效果;同时也推动了优势学科的辐射交叉,医院依托国家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和消化学科,形成了优势学科协同网络,如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协同对消化道肿瘤进行诊疗,肝脏内科与肝移植科共同构建了肝硬化“全链条”治疗模式等。北京天坛医院基于神经学科的优势,采用“学科会聚”的管理模式,从机构设置、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联合和交互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搭建了5个研究平台,平台结构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并轨一致,均可支撑“脑研究计划”相关研究的开展。其中,基因检测平台、医学影像平台、干细胞研究 3 个平台可以衔接精准医学的前沿研究[11]。“学科会聚”是学科交叉的扩展和升级,更加强调组织的交叉、文化的交融以及理念的联合,有望成为促进研究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11]。因此,通过交叉、联合,拓展优势学科的领军地位,串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上下游和全链条发展,是目前研究型医院建设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以研究型病房为抓手,加速研究型医院建设。国外专业化研究型医院建设起步较早,在制度建设、经费支持、场地规模、信息化程度等各方面满足了对疑难危重症的疾病诊疗,以及高质量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开展、实施和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新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高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和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则类似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研究中心[12],是以临床研究、临床试验和转化基础研究为目的的专业研究型医院;综合研究型医院更类似麻省总医院和梅奥诊所,即兼顾临床诊疗和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而研究型病房是实现综合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载体[13]。国内部分省市近年来以研究型病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标志着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迈入了新阶段。但部分研究型病房仍局限于从事早期临床试验,尚未充分发挥整合全院临床研究资源的平台作用。友谊医院建立的“共享综合服务”模式将集中式研究型病房作为临床研究集中化平台,采取“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能够覆盖与临床科室的全流程深度合作,并明确双方职责划分和收益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专用型研究病房为平台科室,面向全院开放收治临床试验受试者,实行预约制度;研究型病房的受试者由各专业研究医生(即项目负责医生)及临床研究病房的专职医生双重管理[14]。友谊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模式,均通过研究型病房和临床专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了研究型病房的平台功能,既提高了临床研究实施的规范性,又保证了受试者安全和及时的专业判断与处理,有助于提升各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四)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助力研究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学科是研究型医院的内核及建设要素,研究型人才又是研究型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15]。研究型医院人才队伍发展应注重由诊治专家个体为主转向学科带头人引领的团队建设为主,由人才引进转向学科带头人引进及内部培养并重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创新学科带头人引进与管理机制,采用了临床与科研负责人“双轨制”管理模式,即采用科研工作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医疗工作病房主任责任制,增强对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垂直管理、组织和驾驭,保障决策权的民主集中、执行高效和贯彻有力,以盘活人才培养机制及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良性运转[16]。友谊医院在人才建设管理方面采用了“抓两头带中间”、“全职”与“柔性”引进并行、人才年薪制等管理模式,亦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某全职引进的人才在入职后3年内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4篇影响影子大于10,发表中文卓越期刊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实现成果转化500万元;2023年其所在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将研究型医院建设融入时代,应以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路径,发挥引领优势,将“破解难题”作为重点[17],立足优势和特色,发挥地区和地域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可从优化统一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发展路径等方面努力,加强研究型学科建设,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壮大研究型医师队伍。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创新突破,更需要创新主体的积累和沉淀。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厘清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形成优秀的示范模式,需要将设计引领和探索实践密切结合,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