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路径中新力量初探


      2023年5月28日,在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世界知名高校技术转移发展大会上,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出台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高等院校篇)》(以下简称报告)在现场进行了发布解读。《报告》显示,2021年,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合同项数均明显增长,多种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的合同额呈上升趋势,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总金额为129.8亿元,同比增长13.6%。


在医学科技发展方向上,科技创新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同衰老、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药、新器械专项推动药械研发,由仿到创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在新药械的研发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了及时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一批重要的医学领域科技成果的涌现,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23年6月17日上午,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和健康界联合推出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三甲医院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上升20%,PCT申请量上升7%,更为关键的是专利转化成效显著,总量达到1544件,较去年上升54%,授权总量和许可总量分别上升48%和84%。葛均波院士表示,这说明医院专利质量在提升,专利转化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根据我国科学技术部门数据统计,2008-2017年,我国在本土地区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数超过16万件,但后端转化能力不强,每年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其中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8%,而美国和日本该比率则接近70%。

一项针对上海12家三级医院的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2年间的1599项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率仅4.3%,61.9%的成果转化金额小于100万元。这与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仍有明显差距。

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回报收益周期长的特点。据统计,创新医疗器械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投入1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产业周期为3至5年,创新药物的投入动辄亿元起步,产业周期一般10年以上。我们禁不住要问:怎样让更多科研成果顺利走到产业端?到最后离转化到底有多少公里?

我们举一个例子:楚沅生物作为国内一家专业从事动物早期胚胎提取物及其衍生物研发应用的生物制药企业,目前研发了应用于心肌梗死后修复的一类创新药,其通过不同动物心肌损伤模型验证得到相同的结论,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与大白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疗效,目前即将进入IIT阶段。

但是大家看这里面的关键词:动物、胚胎、早期干细胞、心肌梗死,无论是研发方向还是临床试验都是非常超前和有挑战性的,由于研发理念超前,虽然依靠院士和多名国内外博士做了多年的研发努力,现有市场无法理解这种与人体干细胞相似又不同的新型生物制剂赛道,下一轮融资面临了很大困难。

这是个例吗?不是。很多类似的困境让我们对整个环节进行思考,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谁来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谁来推动深度融合?

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很多政策及努力都在往纵深进行,有很多合适的办法,本文下面仅从新生力量的角度来介绍我国目前新催生出的新的尝试。

概念验证



这一提法源自欧美高校的概念验证平台或资助计划,旨在为早期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降低风险、验证可行性,并吸引进一步的投资,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阻碍。

通过配置顾问团队、种子资金、空间场地等资源,加快将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以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把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作为弥补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成果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已经进行了20余年的尝试。

国内从2018年前后开始概念验证中心的实践性探索。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成都等地在围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概念验证项目支持、概念验证资金设立等方面展开布局。

与国内现存的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不同,概念验证中心侧重科技评价,并基于筛选的专利技术,组建商业化工作团队。验证对象可以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特性测评与演示测评、市场测评和竞争分析、知识产权定位评价、生产与组装调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功能定位包括了融资功能,为基础研究成果商业化提供种子基金;技术评价功能,发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科技专利;学习与交流功能,促进产学研各界沟通。


技术经理人制度


培育和促进技术经理人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系列配套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的重要工作部署。2022年7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在科技部指导下,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推动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纳入其中,这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工作能力的提升注入新活力,促进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更加畅通。2022年9月19日,由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全国首个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团体标准《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正式发布,标志着技术经理人能力建设和等级评价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
技术经理人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管理、咨询等作用,从事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坚力量。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流程长、环节多、利益相关方复杂等特点,要求技术经理人须具备技术、法律、知识产权、商务、金融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技术经理人自身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多家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资深单位,全面推进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相关标准的研制,积极打造技术经理人能力建设、职业发展和等级评价一体化的标准体系。T/CASTEM 1007—2022《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规定了技术经理人职能、能力总体要求、能力评价分级与要求、能力评价组织实施和评价结果应用,可作为对技术经理人进行评价、培养、认定、考核、激励等指导性文件。T/CASTEM 1007—2022《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规范、专业和高效开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质增效。

创新管理人才跟创新人才同样重要。随着医学创新范式不断变化,成果转化所涉及的流程复杂,其中包括专利申请,价值评估,寻找对接企业开展价格、合同、法律谈判等工作,需要专业人才团队早期介入,全程推进。只有提升医疗卫生领域技术专业经理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更好地推进医学创新转化。

总之,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是推动医学科研成果实现经济价值、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负担的增加,医疗需求愈发迫切,未来医学创新成果也会快速持续涌现,将不断推动成果转化朝更加精准、高效、共享、开放的方向迈进,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思路会不断拓宽,创新生态也会持续优化。

上述新形势下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途径的新业态、新职业是我们医学科技创新滚滚大潮中的新动能、新引擎,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推动医学成果的转化,未来可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