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对全院五十个科室的质控会进行了评价,完成了一大半,总结质控会三大要点,是我反复强调的。
第一,质控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
事关科室质量、安全、运营、服务、发展的问题,太多了,都需要解决,集中起来,讨论一下,拟定解决的方案,追踪一下解决的效果,这就是质控会的唯一目的。
所以,首先要能发现问题。问题在哪里?在数据里,在不良事件里,在外部督查的反馈里,在投诉和纠纷里,在前瞻性的风险评估里,在临床遇到的无数困惑里。
从来不缺乏问题,缺乏的是寻找问题的眼睛。
找出问题后,有实质性的举措,这是关键。重要的其实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解决。
所以,我评价科室质控会的最高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解决了某个或某几个问题,看解决得漂不漂亮,是否足够实用,是否有所创新。
而主要不是看各种形式的东西。
如果真的能解决一两个问题,那么,形式上差一点也不要紧;并不存在万能的质控会模板。
第二,质控会一定要每个月开。
但是,因为实质内容并不完美,所以形式感常常是必须的。
这就像写病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记录和交代?因为我们的诊疗行为并不完美。
假如我们用抗菌药物都非常规范,用辅助药物都遵循指南,手术指征无比精准,病情交代医患双方欣然达成共识,永远没有医患纠纷发生,会诊和上级查房的意见都百分百地落实,危急值一发生就会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高值耗材的使用全程合理…假如都这样,病历真的没有必要写那么复杂。
科室质控是一样的,假如问题都自己冒出来,一冒出来就马上能解决,还开质控会干嘛?
就是因为问题不断地发生,质量、安全、运营、服务永远也不完美,发展总是不尽人意,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检讨,持续地改进。最佳的频度就是,每月开一次质控会。
再忙也不能挤掉质控会,要把质控会开成一个传统,开成一种文化,到时间每个人都知道要开质控会了,要准备一些资料、一些数据、一些总结、一些分析、一些建议。
习惯成自然,那就是一种素养,质量的素养。
第三,掌握一定的工具是必要的。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业。做质量管理的,掌握基本的工具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PPT汇报是最基本的,你不能还拿着纸念吧,那太low了。
PPT里面各种图表也是基本要求,也不能大段大段地贴文字,那显得没有professionalism。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PDCA的基本方法和本质精神。它是讲逻辑的,是有步骤也有方法的,更是有效的。
玩转PDCA,质管才能上一个层次,具有一种品味。这个就叫做专业。
说实在点,使用PDCA等工具进行质量控制,其实是国家在三甲标准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的要求,是一个硬性的要求。你不做,就达不到三甲的标准,也达不到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你又不是个体诊所。
以上三条,第三条和第二条都是为第一条服务的。
如果不解决问题,形式上再花里胡哨也没用。
而假如不开质控会也能实现第一条,则形式也不需要。但那会是怎样神奇的科室呢?我没有见到,无法言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