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检查往往是医疗机构最害怕的事情,他们在害怕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怕医院的很多“小秘密”被暴露出来,由此带来的大金额处罚,将会伤医院的元气。那这些“小秘密”是否可以化解呢? “小秘密”都是些什么? 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可能连自己的“小秘密”是什么都不清楚,心中只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也不知道怎么把政策文件的规定如何落实到临床。假如政府出台的文件精神只停留在医院相关管理部门,那临床的操作很多都会出问题。比如说“七吻合(医嘱、病程记录、辅助检查结果 、诊断、治疗记录、票据、结算清单)”是大多数医保违规的处罚依据,但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可能连“七吻合”是什么都没听说过,那操作的过程中怎么又不出错呢?而由此出现的串换项目、分解收费、虚计费、过度检查等等问题就成了医院的“小秘密”。 医疗机构的几个误区 一 怕被检查 这是很多医院管理者都担心的一个问题,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会害怕呢?是不是医院的操作不符合相关规定?平时没重视规范自己?也有可能医院知道这些操作是违规的,但不知用哪个政策来化解,于是为了利益就让这种错“飞的更久一点”,后果就只能是罚的更重一点。那我们为什么平时不能规范的来操作呢?读懂医保政策,运用政策来运营,让所有的操作都有文件支持,医院还怕被检查吗?故规范操作才是医院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二 每次检查没被处罚多少,感觉医院没啥大问题 这也是很多医疗机构都有的“错觉”,医院的每次检查,其实和检查人的专业水平和检查时间密切相关。医疗机构大多时候的检查基本都是一两个小时的日常巡查,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发现医院的重大违规,是相当困难的,若检查人又不知如何查看病历,检查基本上就是在碰运气,看到什么处罚什么,处罚都是个案,所以一般不会有多大的处罚力度。但医疗机构一旦遇到专业的飞行检查,一大群人驻留在医院几天的检查,很多违规就会露出水面,大的处罚就难以避免了。 三 飞行检查刚被处罚,可以安全几年了 不管是国家、省上、市上的飞检,由于受检查人力不足的因素影响,不可能做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全覆盖,大多都是通过数据分析出有特别异常的机构或随机抽签一些机构来检查。每次检查后检查者还会考虑医院的承受力,不能让医院被处罚的不能经营下去,这样老百姓的医疗无保障,他们也承受不了民生的压力。所以在最后出结果的时候,大多检查者会根据违规总金额作部分处理,若此时医疗机构由此感觉自己安全了,不去规范,可能后面的检查又会有被重大处罚的风险。 四 检查前开会强调一下就好了 我们的很多违规一旦信息上传和病历归档后,就很难再去更改,如尿液分析串换尿常规计费,检查者可以通过查看医嘱和检验报告来进行核实,还可以通过检验科的进销存来核实,假如平时工作中不规范操作,检查前想通过修改病历来规避,这个工作量是难以完成的,更不要说篡改归档病历是一种违法行为了。可能有人会说几块钱的东西,处罚能接受。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飞检是可以追述几年来进行处罚的,几块钱的项目,两三年的数量也会上万超十万的,再加上几倍的处罚,一个小项目的处罚也够医院心疼一下了。 五 听人说可以这样做,我们就这样操作 医疗机构经常在某个收费拿不准的时候会咨询其它医院或经办机构,可能其它医院的人会说“我们都这样操作好多年了,从来没被处罚过”,经办机构的人说“好像可以”之类的话,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收费。那这样真的就可以吗?答案是不一定可以。其实我们在越拿不准的时候,越应该查阅相应的文件,弄清楚规则,至少给自己一个可以这样操作的充分理由,千万不要只听信别人,不去问为什么。要是这样操作违背了某项规定,而被处罚,医院就会比窦娥还冤。 六 检查的人说违规,就认为自己违规了 医院在面对检查时,经常会默认一些检查者的处罚结果,但接下来又不知该如何去改,实在不行就停掉这个项目,否则后面再次被发现可能会被加倍处罚。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利于医院正常开展工作的,医院的迎检人员应学会“谁提出谁举证”的思维,这也便于后面工作的改进。医院应让检查者说出违规对应的相关文件,假如检查者只是凭感觉下的判断,医院是可以不予认可的,假如确实有文件规定,那根据文件精神,医院也会明白接下来该如何去规范。 所以,医院应随时注意医疗行为的规范操作,才能规避被处罚的风险,当然这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硬道理。规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是临床一线不良习惯的改变,往往前期因为会增加大家的工作量,可能改变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要想规范也并非易事,需要管理部门的重视,一线人员的配合和坚持,管理制度的适时出台实施来配合完成。一旦科室“模板”建成,不管是否有人员流动等因素,科室的规范就会一直传递下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