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淡化编制
「编制的本质是资金来源问题」,山东省泰安市立医院院长杨长青如是描述。编制是财政资金中给人的部分,强化编制,就是要强化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资金从财政获得的保障性和力度。
杨长青认为,加强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也许是真正的调整方向。在这方面以往存在的争议在于,从财政的角度,医院通过服务患者,来获得医保资金的支付,应该是医院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然而在实际情况里,医院获取资金的主渠道却是通过患者。「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让医院看起来像是企业;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疫情防控工作时,医院又变回了「重要且稀缺的公共产品。」
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供养大量的编制人员(包括行政人员和事业编人员)的情况下,缩减人员数量成为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未来,针对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一方面会逐渐加强监管(加人加权),另一方面会精兵简政(减人减权),在总数下降的情况下,向事业单位收回编制名额,减轻政府负担,是不二之选。
该政府的归政府,该社会的归社会,少部分事业单位会回到政府机构内(如因疫情期间增权的疾控中心),大部分则会逐步丢向市场(如医院、学校、血透中心等)
未来可能有编制的科室
和大多数科室在尽量缩减编制名额不同,由于急诊、儿科近年来报考以及愿意从事此类专业的医学生越来越少,卫生部门在分配编制名额时一般会向这两个科室倾斜。
比如 A 市今年只有 20 个医疗岗位编制名额,为了吸引医学生从事急诊和儿科专业,则可能会将这 20 个名额中的一半分给这两个科室。而剩下的一半则由其他诸多科室予以「争抢」。
通过分配编制名额的问题实现医学生从业方向的分流,更好的保证急诊和儿科因欠缺人手而导致的公立医疗机构难以正常运行的现象。这其实也是将编制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
写在最后
疫情可能打乱了原本要逐渐缩减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名额的时间安排,但对于事业编制的改革一直都在。
打破铁饭碗似乎不再只是纸上谈谈,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等开支越来越多,缩减编制人员,减轻政府负担则成了节流里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
但无论如何,作为医务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