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一个参考,这是台湾某家医院主诊医师的评核办法,总共四大类:临床服务类(70%)、教学服务(15%)、研究(10%)、特殊项目(5%)。
临床服务类(70%)
考核的是月平均的服务量、病历书写质量、临床医疗质量、个人的综合表现。
1.月平均医疗服务量
例如:内科系统可能考门诊人次跟住院人日,外科系统就考核门诊人次跟住院人次。每个月、每周平均开几诊。这个部分占30分。
如果没有办法去算到个人,而是用重分配的科别,就以平均值来算。这就有一个标准,内、外科系的主诊医师每个月平均门诊人次达到400个人就得15分,只看了200-400个人是得10分,小于200个人得5分。
住院人日部分是整个大内科科内彼此去比较。假设有10个主诊医师,科内排名前10%就是第1名,拿15分,第2名到第10名得8分,第11名到第15名的得4分,分四个分位。
外科系是考核手术人次,和内科一样,科内排名的前10%的主诊医师拿15分,11%-50%拿8分等等。
如果这个科没办法计算到个人,是由科主任重分配的话,还是有主诊医师,只是科室主任还要重新分配的,都不照这个来做的。这有分两种。
2.病例书写的质量
病例书写的质量占20分。
3.临床医疗质量
会诊质量占10分。
1.14天同科再入院率;
2.会诊品质(住院一般会诊准时率/住院紧急会诊准时率)。
4.个人的综合表现1.
团队合作及贡献度;
2.医疗照护质量评估;
3.有实际参与科部质量的提升活动
三个部分占10分。是由科主任去评分的,看个人的综合表现,也是团队合作跟贡献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