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的医疗机构来说,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是关键,科研成果转化尚未成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撰文 | 郭俊


研究型医院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日前,2024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结果公示,共95家医疗机构获评,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医院10家、研究型医院40家、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45家。


不过,与国际上顶尖的研究型医院相比,我国遴选出的研究型医院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国内研究型医院需解决诸多问题,业内应有预期。


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一小二低三薄弱”。“一小”,是研究型医院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二低”,是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比较低,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授权比重比较低;“三薄弱”,是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临床研究创新能力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比较薄弱,领军拔尖人才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


研究型医院需具备基础科研、临床研究和产业化能力,对于我国的医疗机构来说,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是关键,科研成果转化尚未成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那么,真正的研究型医院,何时到来?


从发展节奏来看,研究型医院一定是“基建”先行。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是一门工程科学,通常对应的是:大量的金钱(A lot of money),大量的资源(A lot of resources),以及大量的时间(A lot of time)。


其次,研究型医院是否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两个视角:学术界的判断和临床一线的需求。必须先评估其临床研究项目的水平,然后集中研究团队和资源优势,来解决特定的疾病。而推动临床研究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无疑是患者的期待。


国家对研究型医院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并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2024年第一季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科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扎实推进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作为首要任务,致力于从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等实践,向探索建立研究导向型医疗机构技术标准规范的方向转变。”


政策红利已经释放,但要建成研究型医院,医疗机构还需要自己找到突破点。


首先,成为研究型医院不仅仅是跟风概念,而是要与临床研究能力高度匹配。这要求顶级医院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如何培养研究型医院。同时,研究型医院的核心在于人才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其次,在启动研究型医院建设之前,应该明确一些关键标准,比如加强通用临床研究能力建设,优先研究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路径与方法论,以及加速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林院长在交流中提到,一家称得上研究型医院的三甲医院,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比一般优秀医院更有独特的实力和稳健的定力;二是在临床研究上要有独到之处,既要有核心的解决方案,又要有全面的综合实力;三是研究成果要有创新性和实际价值,要么足够亮眼,要么有代表性,能够拿出实际的成绩来证明。


当然,对于任何医院来说,找到一座能够连接临床研究水平提升方向与核心创新机制的桥梁,并非易事。


研究型医院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升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罕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能力。然而,目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和无意义的炫技式“加法”,这实际上背离了研究型医院的本质和初衷。


以10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例,作为研究型医院核心引擎的头部三甲医院第一梯队,它们已具备成熟的临床研究场景,并经过实践验证,其成长潜力已经较为明确,是最符合研究型医院标准的理想选择。


比如,已经处于中国医疗行业技术顶层的北京协和医院,核心是基于患者洞察找出痛点,围绕真实需求去做技术革新。北京协和医院早在建院时期就具备了成为顶尖研究型医院的潜质:拥有亚洲最大的医学图书馆,积累了335万份患者的病历资料,还有一大批医术高超、素质一流的医生。这所医院将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当然,对于旨在成为研究型医院的医疗机构来说,院长的临床管理经验、国际视野和业界影响力也十分关键。难点在于,院长能否有能力组建一个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没有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医院是不会成功的。


为此,笔者为领头的研究型医院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医院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核心资源,打造一个更加集中高效的临床研究团队,让科研和管理变得更加灵活高效。


第二,要评估现有的研究型人才,找出未来几年可能实现重大临床突破的领域,确保整体临床研究水平有明显提升,同时保证研究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要成功地把专利技术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这样可以帮助各个学科领域做出更好的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四,要加强科研体系的管理,这对于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可靠地转化为实际应用非常关键,也是研究型医院首先要做好的,包括合理配置临床研究资源和培养专业人才。


总的来说,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是由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的。目标是提升学科临床研究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要突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终目标是大幅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作者:郭俊 主任医师 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院长说运营”智库运营策略团队创始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