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手术管理能力,保障患者手术质量安全,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规范、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的管理机制。到2025年末,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负性事件发生率进一步下降,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8‰,住院患者手术后获得性指标发生率不高于7.5‰,手术麻醉期间低体温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一步降低,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制度得到全面落实。




《方案》从术前评估、术中核查、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4个方面,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出15条具体举措,包括:

一、以科学评估为抓手,加强术前风险管理

1. 加强手术风险评估科学评估开展的手术项目,根据评估情况制定手术分级目录并动态调整。

2. 加强手术人员能力评估科学评估医务人员手术能力,根据评估情况和培训情况进行手术授权。三、四级手术要逐项授权,手术授权原则上不得与术者职称、职务挂钩。

3. 加强患者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患者术前评估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实施术前评估。探索建立结构化的患者术前评估表。

4. 科学制定手术方案根据手术风险、患者评估情况和患者意愿科学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事先请相关学科会诊或参加术前讨论,四级手术应当完成术前多学科讨论

5. 规范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患者术前管理,规范完成术前准备。急诊手术应有规范、简便的术前准备清单、流程。

二、以强化核查为基础,严格术中风险管理

6. 强化手术设备设施核查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使用的设备、设施、耗材等进行安全核查。污染性手术做好防护设备设施的准备,防止交叉感染。

7. 强化手术人员及环节核查保障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含一助)和麻醉医师全程在场。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8. 强化患者与手术过程核查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予以干预。加强全麻患者术中体温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及技术规范,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止血药物和耗材。

三、以精细管理为保障,强化术后风险管理

9. 做好术后转运衔接进一步规范手术患者转运和交接。严禁将三四级手术、全麻手术术后患者由第三方人员独自转运。四级手术患者在术后首次转运应由参与手术的医师全程陪同

10. 强化术后即时评估根据患者术后情况科学选择术后观察和恢复区域。加强麻醉复苏室管理,建立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密切关注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开展疼痛评估,规范处置危急值。

11. 加强术后恢复管理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值班和交接班等核心医疗制度,重点关注四级手术等特殊患者的床旁交接班落实情况。鼓励开展临床营养、早期康复等措施,促进术后康复。加强围手术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12. 规范开展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书面告知出院医嘱及注意事项,规范开展术后随访。四级手术患者原则上每年随访不少于1次;日间手术患者应在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随访;随访资料应纳入病历资料或单独建档保存。

四、以优化机制为手段,实现系统持续改进

13. 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机制按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制定优化院内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落实。

14. 优化手术服务机制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手术室使用情况,提高手术室资源分配合理性,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推动择期住院手术向日间手术转换,逐步扩大日间手术服务范围。

15.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收集、分析、反馈手术质量安全数据信息的工作机制。定期以专题会议等形式对全院手术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开展针对性改进工作,降低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谱变化,手术的种类和方式也不断变化。持续的监测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开展的手术种类中位数和手术例次数快速增长,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良,手术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包括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在内的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




1

加强患者风险评估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的创伤可以引起机体一系列内分泌和代谢变化导致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营养状况水平下降及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手术后能否顺利康复,机体营养储备状况是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 30%~60% 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仅增加患者衰弱、创口愈合延迟、感染、术后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因此,合理规范的围术期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1

《方案》指出,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患者术前评估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实施患者术前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一般情况、疾病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状况、用药情况、凝血功能、心理和营养状态等。探索建立结构化的患者术前评估表,防止漏评、错评,并在手术前对已完成的评估项目进行核定和分析,对其中发生变化的项目及时复评。对术后恢复管理,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早期康复、心理治疗、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促进术后患者康复;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术后康复活动。加强围手术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2

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机制

手术分级管理是各医疗机构实施医疗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卫健委“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各医疗机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手术目录设置粗放、未实现动态管理、信息化管理程度低、缺乏科学化的手术能力评价方式、激励机制无法体现等诸多问题,导致分级管理流于形式,给医疗安全和规范留下隐患的同时,也成为医生手术能力持续提升的阻碍2
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印发了《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3,突出了医疗机构在手术分级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此次《方案》再次强调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机制,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和优化本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科室手术分级管理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建立从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制定、医务人员授权、患者术后管理到医疗机构内部督查等手术分级管理全流程的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落实,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


3

强化手术设备设施核查

日益增加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全球紧迫的问题之一。因此,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合理的围手术期感染预防和管理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除抗菌药物的应用外,许多因素也影响着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围手术期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SSI)、全身感染和手术部位以外的其他局部感染4
国外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相关感染(HAI)最常见的类型之一,这些感染占住院患者中所有的HAI的20% -31%。SSI每次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增加3-4天,造成不必要的医院成本负担。此外,SSI也是导致患者再入院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相关研究证明,SSI患者30日再入院率为51.94%,每100例未发生SSI患者30日再入院率为8.19%,死亡风险也相应增加2-11倍5
2023年,我国发布了《围术期感染的预防和管理》(英文版)4,形成强推荐意见16条,弱推荐意见18条,暂无法判断强度等级的意见2条,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患者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此次的《方案》更加明确提出强化手术设备设施核查。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使用的设备、设施、耗材等进行安全核查,确保相关设备设施可用,耗材准备到位,性能符合要求。特别是对污染性手术,要在合理安排手术室和手术时间的基础上,做好防护设备设施的准备,防止交叉感染。


4

强化患者与手术过程核查

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6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 36℃ 的一种临床现象。2019-2021年北京部分医院统计结果表明, 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仍高达29.9%, 主动保温率也仅为26.3%,围术期体温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早在2002年,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已将全身麻醉术中体温监测率、术中主动保温率、麻醉手术期间低体温发生率、 麻醉恢复室入室低体温发生率等4项指标纳入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核心指标,旨在通过将体温监测、干预和结局等纳入系统管理,持续提升围术期患者的体温管理质量5

《方案》明确指出,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肌肉紧张程度、失血量、出入量等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予以干预。加强全麻患者术中体温管理,积极采取术中主动保温措施,防止患者失温。同时,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各项操作流程及技术规范,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止血药物和耗材。


5

加强术后恢复管理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增加。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PE和DVT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VTE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 DVT 发生率为10%~40%。大型手术病人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时(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如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 相对风险可降低 50%~60%,PE 相对风险可降低近2/3 7

《方案》指出,对术后恢复管理,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早期康复、心理治疗、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促进术后患者康复;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术后康复活动。加强围手术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6

小  结

医疗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优化手术室人员管理,提高手术质量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医疗机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VTE防治能力建设、武汉协和医院医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邓春花,陈小华,尹芝华,等.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创伤杂志,2023,39(5):394-403.
[2] 王凯,候旭敏,娄洁琼. 医院手术分级管理体系优化[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4):329-331.
[3] 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19.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7/202212/5eb7ddbaa8004a4497c5f29d3a2a5b4d.shtml
[4] Wang Q et al. J Evid Based Med. 2023 Mar;16(1):50-67.
[5] 王思琴,贺永超,于丽,等. 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4):150-155.
[6]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J]. 协和医学杂志,2023,14(4):734-743.
[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5):469-47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