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十五五”期间,将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雷海潮指出,三明之所以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深化改革方面不断取得明显成效,有四方面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益性、坚持人民立场的改革理念。
二是坚持事不避难、锐意进取的改革作风。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不断迭代升级的改革节奏。
四是坚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水平,为群众提供适宜服务、适宜保障,确保可持续性的改革方法。
这份历经多年打磨的地方改革实践,
究竟凭何“出圈”?
答案就藏在这四大“关键密码”里↓
改革理念——
锚定“党领导、公益性、人民性”
核心要求:紧扣“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益性、坚持人民立场”,把医疗服务的“根”扎在民生需求上。
三明实践:通过党委统一部署改革方向,率先取消药品加成、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例如将儿科、全科等基础科室服务价格合理上调,同时严控不必要检查费用,从制度上杜绝公立医院“逐利倾向”。改革后,群众门诊次均费用较此前下降12%,切实减轻了就医负担。

沙县总医院内的医保中心。(周志鸿 摄)
改革作风——
敢破难题、锐意进取
核心要求:践行“坚持事不避难、锐意进取”,直面医改中的“硬骨头”,以担当突破利益壁垒。
三明实践:针对“以药养医”的行业旧弊,率先打破编制束缚,推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医护人员收入不再与药品、检查数量挂钩,而是与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健康管理成效绑定。

三明市积极创建“无陪护”医院。(周志鸿 摄)
改革节奏——
因地制宜、逐步升级
核心要求:遵循“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不断迭代升级”,不搞“一刀切”,让改革跟着群众需求走。
三明实践:
初期解“燃眉急”:2012年聚焦“医保穿底”,推进市级医保统筹,1年实现基金“赤字转盈余”;
中期补“基层弱”:2017年建成1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行“双院长制”,县医院专家定期驻点乡镇,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
如今抓“慢性病”: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高发慢性病,推出“六病共管”体系,打造“防、筛、诊、治、管、康”闭环,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58%提升至89%,2023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1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明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黄三定 摄)
改革方法——
适配实际、确保可持续
核心要求:落实“坚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水平,为群众提供适宜服务、适宜保障”,平衡“群众可承受、政府能负担、医院能发展”三方需求。
三明实践:通过“巡回医疗+远程诊疗”覆盖偏远乡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对接专家资源。针对医保基金有限的问题,深度参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常用慢性病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超50%,既保障群众“用得上、用得起”平价药,又为医院长期发展留足空间,实现“群众、政府、医院”三方共赢。

三明医改:求解世界性难题的改革样本(新华社 姜克红摄)
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推广,
三明医改的价值,
在于它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医改
路径行得通、能落地。
正如雷海潮在发布会上所说,
这些经验将成为“十五五”
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
未来,
随着更多地市复制“三明模式”,
“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望,
将离更多人越来越近。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