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将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撰文丨郭雪梅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安徽的分院建设传来新进展。

据公众号“健康宿州”和蚌埠市广播电视台消息,10月4日,宿州市政府与浙大一院就宿州分院开业事宜进行了座谈;国庆期间,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的室外幕墙工程已基本完成。

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是浙江省头部三甲医院,也是全国知名医院,近年来持续加大医疗辐射范围。

除浙江外,上海也有一批三甲医院近年先后在安徽建设了分院,通过建设分院、开展对口帮扶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图片
截图自“健康宿州”公众号

优质医疗下沉,
浙江大三甲在安徽建分院

公开资料显示,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此次分别在安徽宿州蚌埠建设分院。

浙大一院宿州分院依托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宿马医院)建设,由浙大一院进行人、财、物全面一体化托管,建成后将与浙大一院同质化运营。

医院总规划1100张床位,一期总占地面积73余亩,一期总建筑面积8.05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

目前,浙大一院宿州分院已于今年9月15日开诊试运营,并计划于11月底前正式开业。

浙大二院安徽医院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由浙大二院作为输出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本地依托医院共同建设。医院计划新建床位1000张,总建筑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3亿元。

据蚌埠市广播电视台报道,医院将建设门诊楼、医技医疗综合楼、病房楼、教学科研楼等一系列现代化医疗设施,旨在打造国内一流的肿瘤诊疗中心。

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力争2025年年底院区基本建成,2026年8月建成投用。

图片
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图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官微

浙大一院建院于1947年,是浙江大学创建的首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5000余张。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浙大一院连续6年位列A++等级,全国前1%。

浙大二院创建于1869年,是中国西医发源地之一、浙江省西医发源地、全国首家三级甲等医院。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连续4年全国第2,连续14年全国领先。

虽然这两家分院都致力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但在具体形式上略有不同。

浙大一院宿州分院是浙大一院与宿州市合作的帮扶项目,由浙大一院全面一体化托管,旨在通过浙大一院的资源和学科优势,将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打造成专科突出、皖北领先、辐射淮海的高水平医院。

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则是2022年获批的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肿瘤是安徽省跨省就医最大病种,因此,浙大二院在安徽蚌埠启动建设以肿瘤专科为方向的区域医疗中心。

据《安徽日报》2024年12月报道,浙大二院安徽医院承担着接受浙大二院的国内顶级诊疗技术等资源平移,联结全省各市、县肿瘤专科转诊、会诊的职能,同时,肩负着安徽省省肿瘤专科人才队伍的培养等重任。

上海多家医院在安徽布局分院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是国家层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事实上,早在2021年,为解决山区偏远地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大一院曾与安徽宣城的绩溪县人民医院,合作建立浙大一院绩溪分院。

据了解,截至今年5月,浙大一院共派驻绩溪分院专家共计1247人次,诊疗人数17879人次,开展手术3550台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80 余项,填补全县多项技术空白,部分技术填补了皖东南地区医疗技术空白。

除浙江三甲医院外,据《安徽日报》最新报道,安徽目前还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投入运营。

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等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多家医院还在浙江、江苏等地开展相关工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分别建有太仓分院、舟山分院、无锡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则有宁波医院、南通医院等项目。

这些项目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