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病种绩效怎么做
DRG/DIP付费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如何科学有效的建立配套的院内绩效管理方法和机制,是大部分医院困惑的问题,也是最常被探讨的热门话题
来源:医数洞悉
近两年,DRG/DIP付费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如何科学有效的建立配套的院内绩效管理方法和机制,是大部分医院困惑的问题,也是最常被探讨的热门话题。“
八点健闻”近期发表文章《DRG/DIP掀起绩效改革浪潮:医生怨气横生,医院直面“烫手山芋”》提到,浙江、江苏、湖北等地173家医院中42.8%的医院选择将DRG与绩效挂钩挂钩,其中大部分是用简单直接的打板子让临床切身感受到变化。
一、常用绩效评价和考核方法
采用CMI值、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低风险病组死亡率、三级/四级手术占比等指标综合评分。这些指标能很好的反应医院的综合实力,但对于大内科、妇儿等科室,很多指标分值非临床能左右,反而打击临床医生积极性,进而影响患者满意度。
采用RBRVS与DRG/DIP组合评价,RBRVS的评价基础是项目,可能导向多做项目的过度医疗,与付费政策和减轻患者负担、提升医疗质量的目标有一定偏离。
将医保结算超支/结余直接与科室绩效挂钩,虽然简单有效,但与DRG/DIP有亏有赚、总体平衡的理念相悖,对于一些在现有支付体系下注定亏损的病种、科室来说有失公允,不但影响学科发展,对患者体验和治疗效果也有不利影响。
还有通过病种成本核算、与支付结算配套的临床路径等方式,来推动精细化管理更进一步的,都是考虑支付结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衔接口径,在目标和执行动作之间找到一个通用语言。基于此,许多医院对于住院病种绩效寄于更高的期望。
二、住院病种绩效如何制定?
第一步,建立本院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清单。
常见的方法是基于病种人次数、总收入占比,医保结算超支金额排序,有效收入占比,药占比、耗占比的聚集性等指标,选择全院、各科室的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建立目录清单。
也可以使用波士顿矩阵,基于CMI和时间消耗指数选择技术难度和效率需要改进的病种,基于例均收入/例均成本与病例数选择经济效益需要提升的病种,基于CMI和毛利率确定优势病种、劣势病种和战略病种。
第二步,制定向劳务价值倾斜的指标体系。
参考《基于病种劳务贡献分值的医师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22年第12期(作者马婧等),可借鉴文献提到的劳务贡献的费用计算标准,以及其中提到的病种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院内管理的评分计算方法。文献提到,基于临床研究,为了排除药品、耗材等占比高对劳务价值评价的影响,可以对不同医疗服务项目费用设定不同权重,手术、治疗、护理等劳务价值按100%计入,检查检验等需医技合作完成的项目按30%计入,药品费用按15%计入,材料费用不计入。
建议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各类项目的劳务贡献比重,通过劳务价值费用占比确定每个病例的劳务贡献基准分值。进而考虑编码准确性、患者年龄、疾病分型、手术级别、合并症与并发症分级、医保违规扣款严重程度分级等,设置不同权重和加成调整系数,加总后作为质量难度调整系数,测算劳务贡献总分值和病种劳务贡献分值。
o 每个病例的劳务贡献基准分值=(按不同权重比例计算的劳务费用÷总费用)×100
o 每个病例的劳务贡献总分值=劳务贡献基准分值×质量难度调整系数
o 病种劳务贡献分值=所有病例劳务贡献总分值加总÷病种人次数
第三步,分析复盘,查缺补漏。
绩效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形成评分后,需要定期分析复盘,查缺补漏。注意测算时需剔除长期住院和低倍率病例,低倍率病例占比超出本院合理标准,也需要对分值做扣减处理。同时防止通过调整合并症到主要诊断改变病种测度口径,也需要对病种人次做必要监测,当病种人次出现大比例增加或减少时,要及时评估原因。如需考虑医保超支结余的影响,可在计算劳务贡献基准分值时,将病种成本或结余率(非直接采用医保超支结余)纳入计算考量。(参考文献略) (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