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重特大医保诈骗案。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8 月,被告人王某、李某等人以每次或每月 200 至 400 元不等的价格,通过他人借用医保参保人的医保卡,冒用老年人的身份,以虚开的方式,低价购买相关药品,而后转卖得利。经查,王某、李某共计骗取医保基金 106 万余元。徐某某等出借医保卡的医保参保人员骗取国家医保基金数万至数十万不等。

这起重特大医保诈骗案移送至检察机关后,面对多名老年医保人员 “不知对方是卡药贩子” 的辩解,检察官结合相关人员相识过程等情况,准确认定借卡人员的主观明知。同时,通过指出出借医保卡行为 “得不偿失”,算清 “经济账”“信用账”“后果账”,促使涉案老年人真诚悔罪,最终全案 59 名涉案人员自愿认罪认罚。

在综合分析研判案件事实、证据的基础上,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作用、地位、分工等情节,依法认定主从犯。对于 “收、贩、销” 链条上的主犯,检察机关建议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涉案医保人员,考虑到多为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受他人利益蛊惑、主观恶性不大,参与程度较低、获利较少,依法认定为从犯,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除却累犯,均建议适用缓刑;对于犯罪金额较少的,依法相对不起诉。

最终,王某、李某以及药品回收人、医院工作人员等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至 7 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医保参保人员 55 人也被判刑并处罚金。宝山检察院通过审查卷宗、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并走访全市多家医疗机构调查后发现,涉案医疗机构存在委托代配药制度执行不严格、门诊医师怠于审核把关、日常管理不完善等问题,遂向相关区行政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同时针对医保诈骗案件中,诈骗人员通常具有的活动轨迹异常、就诊医院异常、就诊频率异常的特征,宝山检察院还联合区公安分局、医保局协作搭建 “异常人员就医数据模型”。通过运用该数据监督模型,共发现监督线索 62 条,成功追诉 88 人。这起案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医保基金是民众的 “救命钱”,不容非法侵占。老年人应增强法律意识,莫因小利失大义;医疗机构务必严格管理,堵塞漏洞;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协作,运用科技手段精准打击骗保行为,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上海老人出借医保卡为何被判刑

上海数十位老人因出借医保卡被判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卷入了医保诈骗大案。一些不法分子以每次或每月 200 至 400 元不等的价格,向老人借用医保卡。老人被这笔看似 “丰厚的回报” 所诱惑,纷纷将医保卡交给骗子。诈骗团伙利用这些医保卡,冒用老年人的身份,以虚开的方式低价购买相关药品,而后转卖得利。他们频繁在医院进行各种医疗服务消费,包括药品、高价检查和治疗项目等,这些消费并非出于真正的医疗需求,而是为了从国家医保基金中牟利。当医保局发现异常资金流动后,启动调查程序,迅速锁定欺诈团伙,并追查到了出借医保卡的老人身上。最终,数十位老人因 “出借医保卡” 被判刑。一方面,老人们在退休后生活压力增大,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额外经济支持;另一方面,老人们对医保政策和相关法规认知不足,缺乏辨别能力,盲目相信他人,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医保诈骗案主犯如何量刑

在医保诈骗案中,主犯的量刑通常较为严厉。根据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例如在内蒙古特大医保诈骗案中,主犯宋某以诈骗罪、行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上海的医保诈骗案中,对于 “收、贩、销” 链条上的主犯,检察机关建议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医保诈骗案主犯的量刑,会综合考虑诈骗金额、犯罪手段、是否有行贿等其他犯罪行为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如果诈骗金额巨大,如上海医保诈骗案中骗取医保基金 106 万余元,主犯将面临较重的刑罚。同时,如果主犯在犯罪过程中有行贿行为,也会加重其刑罚。

上海数十位老人因出借医保卡被卷入骗保大案,这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保卡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医疗权益而设立的重要制度,出借医保卡不仅违反了医保政策法规,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老年人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对医保政策的认知,不要因贪小利而陷入违法的困境。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加大对医保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医保制度的公平公正和正常运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