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信息中心、护理部一起,围绕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到病区了解护理工作的内容和相关要求。
之后,和两个团队一起,对护理信息系统如何优化做了深入的讨论。
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如何用数字化的视角,快速了解一项新业务或新工作,快速完成功能设计?

我的体会是:

这项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罗列式了解到结构化归纳,梳理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从框架式思考到带入式验证,梳理工作价值。

第一部分,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收集文本和表单,弄清工作内容和标准。

文本和表单既是工作内容的记录,也是工作标准的体现。通过文本和表单,可以推测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推测出每项业务需要结构化的节点,为字典梳理做准备。
第二,和业务团队交流,列举所有的业务。
选择思路清晰、工作经验丰富、工作履历完整的职工,咨询这项工作涉及的所有业务,以及各类业务发生的场景、频次和条件。根据描述,绘制各类业务的流程图。用过交流、整理和描述,弄清各项工作的流程、分工,以及业务之间的关联,理清工作内部的结构和业务与业务之间的逻辑,为流程图绘制做准备。
第三,和业务团队讨论,梳理工作经验。
和这项工作涉及的不同团队探讨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槽点和建议,以及各类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巧和经验。思考在数字化状态下,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些步骤可以整合或者删除,形成修正后的工作流程。思考哪些内容可以固化,形成知识库,作为智能化的基础,为数据应用做准备。
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项目负责人对这项工作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数字化状态下如何重构和优化工作有了较深的思考。

通过第一部分的调研、讨论和梳理,项目负责人对工作的了解全面吗?准确吗?这时,我们可以进入第二部分来验证一下。

第二部分,包括四个步骤

这部分的梳理,本质上是对第一部分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校验和完善。按照“工作目的”—“服务对象”—“工作任务”—“数据要求”四个步骤,梳理这项工作的价值,体系构成和内部逻辑。

第二部分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就更深刻、更全面。

在这个基础上,启动以“字典-流程-数据”为核心的软件功能架构设计。

目前,信息化软件上线效果不理想,要么是简单的线下照搬,要么是机械的响应诉求,使得项目的功能、体验、智能化程度、可扩展能力都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前期调研不足,上线太快。
前期太快,后期就会有大量的修改。前期慢,后期反而会有条不紊,充分集成,把信息技术的优势较好的呈现出来。
正确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规划,谨慎的实施,广泛的培训,持续的优化。
这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扎实的做下来,再加上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数字化医院建设才会发挥系统越多功能越强大的乘法效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