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成立于2017年11月,由1家县级人民医院(牵头医院)、1家县级中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及若干村卫生室组成。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全面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2023】41号)等文件要求,整合医共体内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用药、用耗可及性,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本案例详细阐述了德清县武康健康保健集团(以下简称武康健保集团)采购中心实现的药品耗材集约化运营新模式,阐述了解决的核心问题、取得的量化成效、创新亮点及推广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提升了用药质量与安全、提高了管理效能,为全国同类地区县域医共体实现药品耗材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医疗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德清经验”。
(一)改革前状况(存在的问题):改革前,各成员单位在药品耗材采购与管理上“各自为政”,暴露出诸多问题:
1. 采购成本高:采购分散,议价能力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药品耗材虚高价格难以有效挤压。
2. 品规杂乱无序:各医疗机构用药目录不统一,同一通用名药品存在多个品规、多个厂家的现象,总数超过2000个,不利于分级诊疗和用药连续性。
3. 质量风险潜伏:采购渠道多样,质量监管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基层单位验收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全面把控质量关。
4.供应保障不足:基层卫生院对于紧缺药品供货无法保障,滞销药品处理难度大;耗材采购量小,供应商无法拆零导致浪费等。
5. 监管难以穿透:卫健、医保等部门面对多个采购主体,监管触角难以延伸,数据无法集中,宏观调控和精准监管缺乏抓手。
(二)政策与内在驱动: 基于以上痛点,德清县武康健保集团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战略机遇,将药品耗材集约化改革作为医共体采购中心实质性运行的“突破口”和“关键棋”,于2023年1月正式成立武康健保集团采购中心,旨在通过规范化建设和高效运维,破解上述难题。
规范化建设与运维体系
德清县武康健保集团采购中心采购范围包含了药品、耗材、设备、后勤物资、信息、工程服务等内容,它的建设并非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一场深刻的机制变革和管理创新。本案例着重介绍药品、耗材的集中化采购与管理。
1、管理组织:集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集团耗材管理委员会是集团药品、医用耗材的主要管理决策机构,采购中心根据委员会决策结果规范执行采购。
2、委员会成员:设主任1名(由集团院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院长、医疗分管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药学、医学装备、采购中心、医保、医务、护理、质管、信息、院感、财务、相关临床专家以及各成员单位的相关代表组成。
3、授权:集团授权采购中心对药品、耗材执行统一采购,各成员单位不再保留独立采购权限,形成“集团-采购中心-成员单位”的清晰权责链条。
1. 统一目录管理:
通过集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集团耗材管理委员会,基于临床必需、安全有效、性价比优先的原则,经过多轮论证和票决,制定了《武康健保集团统一用药目录》和《武康健保集团统一耗材目录》。药品目录品规数从原有的2000多个精简至1100个左右,精简了多品规、多个厂家的品种,淘汰了大量非必要、辅助性、性价比差的品种;耗材目录品规数从原有的3000多个精简至2000多个,同一产品尽可能统一了品牌、供应商。对于不在集团目录的产品,各成员单位可通过钉钉系统提交临时采购申请,审批通过后转采购中心采购。
2. 统一采购谈判:
采购中心代表整个集团,以“打包”后的年度采购量为筹码,通过公开遴选、比价、议价、带量采购等多种方式,与生产企业或配送商进行集中谈判。重点跟进国家、省级集采,并积极探索对非集采品种、竞争不充分品种的“集团团购”模式。
3. 统一订单处理:
依托“两定机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平台院内目录管理模块建立集团统一药品目录、统一配送商,各成员单位每周二次通过平台统一目录内遴选需采购的品种,提交采购需求,中心采购员审核后统一发送至供货供应商,全过程线上留痕、透明可视。
4. 统一配送结算:
通过遴选3-5家主流配送商,负责集团药品、耗材配送,规定配送频率和时效。设立集团采购专用结算账户,根据验收结果与配送商统一结算支付,针对国家集采或国谈品种,医保要求1个月完成支付,由牵头单位及时统一进行支付,保证每月完成医保考核要求。
5. 统一质量监管:
建立中心、成员单位药库、临床科室三级质量监控网络。
制定统一的入库验收标准,建立药品耗材质量档案和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对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
采购中心定期出具《医共体药耗采购使用分析报告》,对采购总量、价格趋势、品规使用排名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医共体管理层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实现从“经验管理”到“数据驱动”的升级。
集团统一法人,一套班子,实现业务管理垂直化,行政管理扁平化,各条线分管领导垂直管理,真正实现了采购权上收、管理权集中,管理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改革“浮于表面”,保证了集约化的彻底性。
“带量采购+阳光平台”的精准谈判模式:不仅“跟标”国家、省集采,同时创新了“医共体小团购”模式,对非集采品种进行了有效的价格水分挤压。
由“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战略转型,采购中心不再仅是执行部门,而是通过其数据产出和精细化管理,成为医共体控费、提质、增效的“战略枢纽”和“价值引擎”。
经济效益显著,医保基金和患者负担双减轻
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截止2025年6月30日,医共体整体药品采购成本同比改革前(2022年)年度采购成本下降约10%,耗材成本下降约15%,全年节约采购资金近4000万元。
同质化管理水平提升
统一制度、目录,统一考核标准,定期督查、考核,同质化得到进一步落实。
医疗质量与安全双提升
用药结构优化:统一目录后,老百姓用药可及性、依从性增加,慢病管理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质量安全可控:药品耗材质量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9% 以上,未发生一起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上下联动,满意度大大提升
德清县武康健保集团采购中心的实践充分证明,以集中采购为切入点,推动医共体内部资源的整合与重构,是深化医改、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成功不仅在于“节约了多少钱”,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现代化的药品耗材治理新体系。
集团下一步计划把诊断试剂、后勤普通物资等全面纳入统一管理,并尝试利用智慧化管理,向“智慧供应链”方向考虑,持续为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贡献可参考的样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