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康复医师,分享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中风后的居家康复锻炼,感谢大家关注……”某直播平台,一名自称神经康复科医生的主播穿着白大褂在做科普的时候,视频右下角突然弹出购买链接,某品牌维生素胶囊售价99.9元/3瓶。
“荨麻疹吃什么药?”某直播间内,一名认证为“皮肤病性病科医生”的主播还没有讲解完病理知识,就开始上产品链接,推荐治疗药物。
在短视频平台上,身着白大褂的”权威“医生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大量医生话术雷同,还有人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历、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甚至有些医生还跨界推荐处方药,这些医生可能是签约了MCN公司,账号由MCN公司运营,选题、脚本、剪辑、回复,医生只需要出境说话,而每条视频报价千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
近日,记者从某省某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处获悉,经调查,报道中涉及的一位本院医生违规推荐药物,已被给予组织处分医生账号已被勒令停止。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分析,此类行为触碰了多条法律红线。医生如果在科普中推销具体商品,将科普异化为商业广告,不仅脱离了公益属性,还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此类行为危害深远,主要体现在侵蚀医患信任根基,损害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和声誉;误导患者健康决策,使其延误规范治疗、滥用产品,甚至造成健康损害。假冒医生的无资质行医或科普行为违反医师法,虚假宣传和变相广告违反广告法,违规销售药品则可能违反药品管理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可能涉嫌诈骗罪、虚假广告罪、非法行医罪等刑事犯罪。
国家卫健委7月就曾公开强调,下一步,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通知》要求,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发布传播行为,提升“自媒体”规范开展医疗科普行为意识,支持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传播,防范虚假医疗科普信息误导公众,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患者未知情却成了医疗科普主角
近日,患者李女士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她的明确同意了。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注意到,短视频平台上,以“门诊实录”“病例分享”为卖点的医学科普视频层出不穷,一些医生的账号凭借此类内容收获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粉丝。然而,在这股科普热潮之下,患者知情同意权被漠视、隐私保护措施流于形式等问题凸显:有患者在拔牙时被拍摄,仅被口头告知用作“案例”;有的虽看到摄像机,却未被告知用途;还有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视频“主角”。
常年关注医药领域的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指出,未经患者同意拍摄发布就诊视频,此举至少涉嫌三重侵权: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杜秀军解释说,未经许可不得制作、公开他人肖像,声音保护同样参照肖像权规定。就诊视频中不仅有患者的面部特征,还有形体、动态、声音等特征,未经患者允许不得使用或公开。同时,病人不愿为他人所知的身体状况、是否患病、病情、病史等都是病人的个人隐私,应受保护。个人医疗健康信息更被个人信息保护法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
“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违者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暂停执业等处罚。”杜秀军说。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要怎样界定“侵犯他人隐私”的标准,各方意见不一。
记者近日观看多个医疗科普视频发现,很多医生在录制视频时,没有将镜头对着患者脸部,或者对患者头像打了马赛克,但保留了患者的原声。
有医疗自媒体创作者认为,只需对患者面部进行打码处理即尽到隐私保护义务。有医生博主曾公开表示,“打码已最大限度保护患者,且科普是为公益,无需小题大做”;还有外科医生认为,“案例的核心是病理部位,遮挡面部后已无隐私顾虑”。
但多名受访患者指出,仅对面部打码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局限,实则“防而不护”。除面部特征外,患者的衣着搭配、声音特质、病史信息等个人特征依然暴露无遗;更值得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不经意透露的职业身份、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细节,也可能成为拼凑其真实身份的关键线索。
有患者告诉记者,自己因独特的口头禅和笑声被同事辨认出;还有患者说,视频背景中出现的特定家庭环境或随身携带的工作证件,都使其身份“呼之欲出”。
杜秀军认为,仅对面部打码远未尽到隐私保护义务。患者的衣着、体态、音色、病史细节,乃至诊疗中透露的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信息,都可能成为拼凑其身份画像的关键线索。
他坦言,法律上虽无“充分匿名化”的绝对标准,但核心原则是使一般公众无法从视频或相关资料中识别出特定个人。要达到这一效果,往往需要超越简单的打码,综合运用变声处理、背景替换、体型模糊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性去标识化处理,同时避免在视频中透露任何可能识别患者身份的特征信息。
他建议,患者若发现权益被侵犯,应第一时间保全证据,如截图、录屏保存视频,并记录发布账号、时间等信息。随后可先与医生或医疗机构沟通,要求删除内容、赔礼道歉;若沟通无效,可向医疗机构主管部门投诉;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如何平衡医学科普的公益性与患者隐私保护的刚性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认为,使用真实案例必须恪守三大规范:
知情同意的合法性。需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且授权书应明确界定使用场景、传播渠道及内容修改边界,避免未经许可的二次传播或信息篡改。
去标识化的隐私保护。严格隐去姓名、年龄、职业、就诊机构等可识别信息,必要时对病情细节进行技术处理(如模糊化描述、替换关键特征),避免熟人通过特征推断患者身份。
正向的价值导向。案例分享的核心应服务于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而非博取流量的猎奇描述。例如,罕见病案例需侧重早期筛查要点,而非渲染症状的离奇性;慢性病案例应聚焦日常管理方法,而非过度强调“速效疗法”的诱惑。
“医生作为健康信息的权威传播者,其职责是传递科学、客观的知识,而非通过‘故事化包装’换取流量收益。”郑雪倩说。
记者注意到,为规范市场秩序,今年3月,上海已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政策及时为医疗科普行为划定了清晰的合规底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构建健康的医学科普生态,仍需各方协同发力。
郑雪倩建议,国家层面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医生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平台方应强化审核责任,对医疗科普内容重点把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生自媒体行为的内部管理和监督;医生群体须严守职业伦理底线;公众亦需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增强辨别能力。
“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普通人隐私为代价。”北京某三甲医院一名刘姓医生向记者感慨道。他认为,医疗机构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作出书面授权,并保留随时撤回的权利。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让医学科普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真正成为连接专业医学与公众健康的桥梁。
人民日报发声:打假“伪科普”
医疗科普,关系大众健康,必须科学准确。也正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手,规范医疗科普行为。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为医疗科普立“规矩”;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围绕医疗广告、信息公开、健康科普划出清晰界限。一系列举措,有助于为大众建立一道健康信息“防火墙”。
规范只是第一步。各种医疗科普内容在网上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医疗科普有着广泛的大众需求。有报告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的观众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正视需求,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动医疗科普生态向专业化、清朗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为全民健康添砖加瓦。
医疗科普阵地,优质内容不去占领,“伪科普”、劣质内容就可能野蛮生长。总体来看,优质医疗科普内容供给仍然不足。2024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87%,且城乡差距较大,健康知识普及依旧任重道远。广大医务人员受过良好医学教育,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是医疗科普的重要力量。医疗机构落实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绩效考核和职务职称晋升中更好体现科普工作,能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例如,上海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甘肃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先评优,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让医疗科普更好满足大众需求,不仅要追求量足、质优,还应追求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医疗知识往往相对专业,如何让知识传得开、让人们能听懂?正如一位医生所言,需要“蹲下来,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前段时间,科普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热播,通过重现三国历史场景,巧妙串联起古代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让观众能边追剧边学医学知识。从微短剧到脱口秀,再到舞台剧,不断创新形式,善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科普工作,有助于推动健康知识从“医院围墙内”延伸到大众日常生活。
进而言之,医疗科普既要立足传播知识,更应追求提升医学素养。提升医学素养,不仅需要让大众知道“是什么”,更应上升到引领公众主动探索“为什么”“怎么办”。换言之,医疗科普不能简单停留在“搬运”医学知识层面,而应跃升到传播医学方法、医学思维、医学精神层面。这应该成为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人民日报锐评:大医治未病。激励广大医生积极参与医疗科普,生产更多优质权威的科普作品,让伪科普无处遁形,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科普环境,定能不断提高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京报网、青海日报、法治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