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要求,今年11月底前,上海市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各级妇幼保健院均应提供儿科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提升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应对能力,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局近日印发《上海市推进“儿科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要求,2025年11月底前,上海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各级妇幼保健院均应提供儿科服务。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通过多点执业医师申请增加儿科诊疗科目。尚未提供儿科服务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医联体牵头医院派员下沉、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等形式开展儿科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置儿科。
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来,部分未开设儿科服务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纷纷开设出儿科服务,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25年5月28日在枫林路与医学院路路口开设儿科中心,提供儿内科、儿外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2025年5月7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儿科门诊焕新启动,儿内科门诊周一至周六全天开设,同时于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开设儿童保健及体重管理门诊,于每周四下午开设儿童心理行为评估专病门诊。
《方案》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做实预约诊疗制度,要提供诊间预约、复诊预约,鼓励开展专家团队预约模式,提升预约精准度及儿童就医便捷性,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夜门诊和周末门诊。对于0-3岁急危重症儿童患者,医疗机构要建立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支持开展先救治后缴费。
《方案》同时要求提升儿科医疗应急能力。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医疗机构要建立就诊等候时间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加强预检分诊、推广诊前检查、落实急诊分级分类救治等提升服务效率;要及时通过增开诊室数量、延长服务时间、扩容补液区域等提升接诊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儿科、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并完善儿童输液、雾化、中医外治等服务条件。
与此同时,《方案》明确优化儿科服务方式内涵。深化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适儿化改造。鼓励医疗机构针对儿童疾病特点,开设生长发育、精神心理、体重管理等特色门诊。提升儿童孤独症干预服务能力,上海市全市50%的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儿童孤独症康复服务。加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提供就诊引导、健康科普、康复陪伴等服务。
此外,《方案》要求加强儿科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优化儿科中药剂型,推广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动儿科领域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
全文如下
(向下滑动查看)
上海市推进“儿科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5-2027年)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相关要求,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问题,进一步满足儿科医疗服务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通过开展“儿科服务年”行动,进一步提高儿科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儿科医联体建设更加完善、上下转诊更加顺畅、医疗服务更加连续,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重点内容
(一)扩大儿科服务供给。2025年11月底前,我市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及各级妇幼保健院均应提供儿科服务。鼓励各医疗机构积极参加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有效补充儿科医师数量。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通过多点执业医师申请增加儿科诊疗科目。尚未提供儿科服务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医联体牵头医院派员下沉、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等形式开展儿科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通过全科医师等医务人员提供儿科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置儿科。
(二)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各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应当按照现有分区,在覆盖本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医联体上级医院要通过医师定期坐诊、专家查房、远程诊疗等形式继续向基层下沉儿科医疗资源,支持基层医师到医联体上级医院开设门诊、联合查房、轮岗执业,推动儿科医疗服务共建共享。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根据《关于加强本市首诊和转诊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转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并通过学科共建、业务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实现标准化、同质化的诊疗和管理。支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医疗机构儿科医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提升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就诊比例,提高儿童签约服务覆盖率。
(三)改善全流程儿科服务。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做实预约诊疗制度,要提供诊间预约、复诊预约,鼓励开展专家团队预约模式,提升预约精准度及儿童就医便捷性;要加强智慧医院建设,鼓励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智能问诊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要进一步加强门诊号源管理,弹性安排医生出诊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夜门诊和周末门诊;要关注儿童就医情绪和心理管理,在诊疗全程做好健康宣教、解释沟通,帮助患儿缓解焦虑及恐惧。对于0-3岁急危重症儿童患者,医疗机构要建立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支持开展先救治后缴费。
(四)优化儿科服务方式内涵。深化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适儿话改造。鼓励医疗机构针对儿童疾病特点,开设生长发育、精神心理、体重管理等特色门诊。提升儿童孤独症干预服务能力,上海市全市50%的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儿童孤独症康复服务。加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提供就诊引导、健康科普、康复陪伴等服务。
(五)提升儿科医疗应急能力。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医疗机构要建立就诊等候时间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加强预检分诊、推广诊前检查、落实急诊分级分类救治等提升服务效率;要及时通过增开诊室数量、延长服务时间、扩容补液区域等提升接诊能力;要统筹床位资源,储备可转换床位,确保患儿及时收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儿科、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并完善儿童输液、雾化、中医外治等服务条件。医疗机构要落实国家和本市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规范报告传染病疫情、落实哨点医院监测等工作,协助做好疫情核实处置与会商分析。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传染病综合监测与分析研判,指导辖区医疗机构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一旦发现疫情及疫情相关风险,立即规范进行调查处置。
(六)加强儿科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为抓手,加强医疗机构中医儿科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优化儿科中药剂型,推广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动儿科领域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
三、组织保障
各办医主体、各医疗机构要强化对“儿科服务年”行动的组织实施,统筹资源、协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等相关工作。在人员招录使用、内部薪酬分配等方面对儿科专业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促进均衡协调发展,为开展儿科医疗服务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在推进儿科服务年行动的同时,各办医主体、各医疗机构要加强成效评估、加大科普力度、强化正向宣传,引导群众对儿科服务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