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撤销张某某等3人高级职称资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经查实,张某某、曲某某、王某某 3 人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通过提供虚假业绩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违规取得高级职称资格。依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法规,现决定:
1.撤销张某某所获 “副主任护师”、曲某某所获 “主任护师”、王某某所获 “主任技师” 的高级职称资格,其相应资格自始无效;
2.将上述 3 人违规行为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3.自本决定查实之日起,3 年内限制其申报参加各类职称评审。
据悉,上述被撤销职称资格的张某某、曲某某、王某某 3 人,均就职于当地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该医院自始建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2024 年 7 月 25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印发《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办法》共包含总则、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措施 4 章,总计 27 条。这是自 2019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对职称评审监督管理作出原则性规定之后,首次针对职称评审监管领域制定的专门性、具体性政策规定,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从制度层面强化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管力度。
《办法》明确划定了申报人、评审专家、评审工作人员及评审单位、申报人所在单位的重点监管范畴,将职称评审中的各类乱象全面纳入严格审查体系。✦明知不符合职称申报条件,仍通过虚假承诺、伪造信息等手段故意申报;✦在职称评审中提供虚假材料,存在论文造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或学术成果,以及业绩成果不实、造假等行为;✦在职称申报评审过程中存在说情打招呼、暗箱操作等不正当行为;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实施监管并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办法》第十条作出明确规定:职称评审监管部门(以下简称监管部门)应综合运用随机抽查、定期巡查、重点督查、质量评估、专项整治等多种监管方式,通过现场观摩、查阅资料等具体形式,并有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筛查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全面监管。在失信行为处理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汇总全国职称评审失信行为信息,将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系统。对于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将其纳入职称申报评审失信黑名单,并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倒查机制” 被明确启动。在这一机制下,多位医务人员已被吊销职称。去年 5 月,某省人民政府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称,该省某县有 12 名公职人员因违规申报职称受到处分,并退缴所得资金 17.36 万元。与此同时,当地纪委督促相关单位对 2015 年以来的职称申报、评审等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倒查年限长达十年。
此外,去年 7 月 31 日、8 月 22 日,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接连发布《关于撤销等 16 人专业技术资格的通知》《关于撤销等 6 人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通知》,决定撤销 22 名相关人员在 2019 年 - 2021 年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此次倒查年限达三年。同时,这 22 人的相关信息被记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库,并纳入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 3 年。
从上述举措不难看出,职称评审监管不仅聚焦未来,更将大范围开启倒查机制,对过往的职称评审进行彻底清算,严厉打击职称申报中的各类违规行为。那些曾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晋升的人员,其职称随时面临被撤销的风险!依据相关政策文件,以下几种情况极易导致职称被撤销,其中提供虚假材料是最为常见的违规行为之一。长期以来,利用虚假材料申报职称的现象屡禁不止,申报人为顺利通过职称评审,往往会采取多种造假手段,比如伪造现有职称、虚构高学历、夸大工作经历,甚至伪造虚假的项目报告、获奖证书等业绩成果,以及伪造印章来提供虚假的审核证明材料等。
科技教育司每年都会公布数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其中不少涉及职称申报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具体来看,申报者可能通过抄袭、剽窃等手段攫取他人研究成果,将其当作自己的业绩;或是在假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论文数据进行造假,甚至雇佣枪手代写论文、直接购买论文等。按照规定,若发现申报人存在论文造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或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核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评审单位将立即撤销其职称。
申报人申报的职称与自身专业方向、工作领域不相符,或是超出了规定的评审范围,又或是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等,这些违反职称评审规定的行为,一旦被查实,也会导致已取得的职称被撤销。
4、贿赂评审专家
行贿行为一旦被查出,不仅申报人的职称会被撤销,受贿的评审专家,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办法》规定,评审专家如果在评议、打分、投票等环节存在明显不公,或者利用评审专家身份违规为他人职称评审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将记入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 3 年,取消评审专家资格,通报其所在单位,并建议所在单位给予相应处理。
5、后续核查发现问题
在职称评审后,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核查或者抽查巡查过程中,发现申报者在评审过程中存在隐瞒、欺骗等行为。或者申报者的违规行为被群众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网民留言等,经核实后也会撤销其职称。
职称违规套路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都严重违反了职称评定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为了维护职称评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诚信申报、公平竞争、抵制违规行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职称违规行为,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职称,本应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 “能力章”,而非依附人情关系的 “关系符”。某市撤销 3 人高级职称的事件,无疑是一堂深刻的 “诚信课”。它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职称评审的 “尺子” 越严,衡量出的专业水平就越真实,行业发展的 “底气” 也就越足;违规行为的 “代价” 越高,职业道路的 “底线” 就越清晰,从业者的 “尊严” 也就越厚重。未来,随着《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的深入落实,以及 “全流程监管”“倒查机制”“诚信档案” 等制度的常态化运行,职称评审必将回归 “以能力为核心” 的本质轨道。唯有坚守这一正轨,医疗行业才能真正培育出更多 “有技术、有温度” 的优秀医生,为健康中国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