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旨在通过多部门协同,积极构建紧密衔接的社会心理及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各地持续推出创新举措,相关实践蓬勃开展。为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提炼具有创新性、典型性和推广性的服务模式、工作机制和方法,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遴选并公布一系列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典型案例。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专栏,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持续呈现各地创新成果。 本栏目由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与健康报编辑部联合推出 为落实国家关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相关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北京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创新应用,于2019年搭建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与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暖翼”,以下称暖翼平台),畅通线上、线下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健康体检、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等,打造便捷可及的智慧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快速应对不同场景下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危机援助任务,在纾解居民不良情绪、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为暖翼微信小程序页面 1 说说门道: 搭建智慧心理援助服务平台 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启动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筛查及心理问题干预项目;同年搭建暖翼平台,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6个区试点开展居民自助式个体心理健康评估服务。2020年,依托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体检机构、教育机构等,利用暖翼平台,对全市16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提供健康测评结果及干预建议。2021年,在原有服务基础上,新增围绕重大公共事件开展心理测评监测预警机制,面向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心理援助热线服务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等,搭建课程学习及团体督导渠道,同时提供危机干预工具。2022年,逐步构建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面向居民提供线上自助心理健康素养测评,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效率。 2 报报成绩: 为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人群提供心理援助 2023年7月,北京发生特大暴雨灾害。为进一步守护受雨水洪涝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通过暖翼平台开展心理健康自助测评服务,聚焦心理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3 讲讲规划: 专业服务能力待加强 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特殊性,从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北京市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心理健康问题时,专业能力仍有待加强。
暖翼平台设置了不同端口,包括面向居民和特定人群的用户端及管理端、专业人员端。其中,居民用户端设置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减压专区功能,特定人群用户端分为一线工作人员端、学生端、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居民端等,利用全市线上、线下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对不同风险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对筛查出的轻度健康风险人群,平台推荐线上自助调适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对中高度健康风险人群,推荐其拨打心理援助服务热线或建议至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自2019年上线以来,暖翼平台共为80.9万北京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测评与心理援助服务。
同时,平台在专业人员端口为各类专业人员分配不同权限,可供其进行线上课程学习、线上考试、开具学时证明结业书等,多方位提供赋能支持。而在平台管理端,工作人员可对用户、测评任务、数据资源、平台内容等进行全面管理。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全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推进2020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借此契机,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对全市5个试点区优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对非试点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学习,提升人才队伍能力。
在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建立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基层人才库,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工作人员,依托暖翼平台开展“8+X”技能基础培训,内容由基础知识等8个基本模块及根据工作需要增加的附加模块构成;同时进行技能提升培训,相关内容由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实用技术模块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分享等3个模块构成。截至目前,共计为27048名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提供赋能支持。
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方面,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组建市区两级17支心理危机干预队,成员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在内的专业人员210名。
在心理援助热线服务队伍方面,全市共组织超500次专业督导,累计受益6227人次;定期收集热线接听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居民及重点人群心理援助需求,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编制《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技术指南(试行)》,针对热线服务流程及人员管理、心理咨询服务专业知识、硬件设施、人员上岗资质、工作流程、伦理要求等方面,全方位提出标准化要求。
本次测评包含焦虑状况自评、抑郁状况自评、睡眠状况自评、心理健康测评。用户根据近2周真实情况作答,在完成测评后,即时获得测评结果和健康指导报告,并可通过平台获得免费的线上心理疏导及心理热线援助服务。
全市累计1026名受雨水洪涝影响的居民参加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需要帮助人员总数累计113人,相关专业团队已为其中51人提供服务。未能提供服务的62人中,联系不到的共7人,其余55人暂不需要专业帮助或心理健康问题已解决。
关心关爱一线工作人员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暖翼平台快速筛出存在心理健康风险的一线工作人员,并将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和个案情况及时反馈给各区工作组,由各区安排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拨打回访电话,核实情况和需求,提供一对一心理援助。其间,参加线上心理健康测评的一线工作人员共3.47万人。各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为辖区一线工作人员及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累计发放宣传材料34.4万份,为11.1万人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团体心理辅导3174人次,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591人次。
数字化技术支撑待升级 虽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升级。例如,一些自助心理疏导训练内容过于简单,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服务需求。
未来,需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充实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库,持续开展规范化服务技能培训,强化人才管理,引导未入库专业人员注册;同时组织一线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通过暖翼平台等专业平台定期参加团体督导、课程学习等,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总结提炼经验,学习借鉴各省市和国外的先进做法,着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智慧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全力做好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促进首都百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心理援助服务工作。
文: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 许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杨秋月 屈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