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 “最大的市场”。 近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焦点,其对医疗行业的潜在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广泛关注。 四次加征关税行动 对药品征收单独关税 2025 年 1 - 4 月期间,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关税调整举措,通过四轮关税加码,将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推高至 104%。 2 月 1 日,首轮 10% 的关税率先加征于中国商品; 2 月 27 日,第二轮 10% 关税再次加征在中国商品上,使得中国商品关税累计达到 20%。 4 月 3 日,特朗普政府以 “对等关税” 为名,在全球范围实施 34% 的关税政策,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 4 月 9 日,又新增了 50% 的惩罚性关税针对中国,至此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飙升至 104%。 此次关税政策以 “对等关税” 作为手段,根据各国现有的税率进行反制,像对中国征收 34%、对欧盟征收 20%,几乎涵盖了所有商品类别。 图源: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 “最大的市场” 。 欧洲制药公司当地时间 8 日已在与欧洲委员会主席的会议上警告称,美国的关税将加速该行业从欧洲转向美国的趋势。制药行业贸易游说组织 EFPIA(其成员包括欧洲制药巨头拜耳、诺华、诺和诺德等)表示,它已呼吁欧盟主席推动 “迅速而根本性的行动”,以减轻向美国 “外流的风险” 。 对医疗行业有何影响?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 4 月 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
1
医用耗材类
1. 一次性医用耗材(如注射器、针头)关税从0%飙升至50%;
2. 防护设备(呼吸器、口罩)从0-7.5%提至25%;3. 中国产API(活性药物成分)占全球80%,关税或导致仿制药短缺与终端价格上涨。
部分企业提前备货规避短期风险,但长期成本转嫁压力显著。
2
医疗诊断设备与IVD产业
1. 价格传导机制:Fitch评级指出,医疗设备成本上涨将直接压缩医院利润空间(因长期合同难以转嫁成本)。
2. 技术封锁悖论:美国80%原料药依赖进口,提高关税反致本土药企研发成本上升5-8%。
中国企业尝试通过在越南生产等方式规避关税,但特朗普新政将越南产成品定义为“第三国转口”,叠加46%对等关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特朗普想通过提高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并施压中国。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中国产医疗耗材和防护设备的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影响了美国医疗供应链的稳定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和患者最终承担了更高的采购成本。
中美贸易战之医疗领域博弈
面对美国贸易施压,中国果断反制。对美国进口的 CT、MRI 等高端医疗器械加征 34% 关税,这虽冲击美国相关企业,却也促使中国本土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加速,推动国产替代。同时,限制芬太尼原料出口,间接加剧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凸显美国药品供应链的脆弱。
中美贸易摩擦促使全球医疗产业链重构。中国加速医疗产品出海,创新药 BD 合作、CXO 服务不断拓展国际版图,但美国 “制造业回流” 政策持续压制中国医疗产业国际拓展。此外,欧盟、爱尔兰等也被卷入医药贸易争端,欧盟对美药品出口占比 22.5%,各方都在重新布局供应链。
美国内部争议重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在美国国内引发诸多问题。经济上,彼得森研究所预测,104% 的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 8147 美元,通胀率逼近 7.3%,70% 的民众认为关税推高物价,仅 32% 支持相关政策。地缘政治层面,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实施报复性关税,东盟、金砖国家加速 “去美元化”,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加剧。
美国政府内部在关税政策上也矛盾不断。美国 91% 的处方药是仿制药,80% 的 API 依赖进口,主要供应来源为中国和印度,二者合计贡献了美国 API 进口量的 50 - 60% ,加征医药关税会冲击供应链,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制药巨头通过游说推动关税分阶段实施,2020 年疫情期间形成的医疗产品关税豁免机制虽延续,但豁免清单模糊,导致市场波动。
中美医疗贸易战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各方如何应对,全球医疗产业又将走向何方,值得持续关注。
来 源 / 诊锁界综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