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一线是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富矿。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如何深挖临床成果的富矿,让其转化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新药和器械,是众多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推出“挖掘科技成果转化富矿”专栏,邀请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医院,分享各自成功经验。

投稿邮箱:gangwu@yeah.net

“2014年至2024年,全球批准‘first-in-class’药物(首创新药)180个,其中美国研发115个,占63.9%,中国仅研发8个。”近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在2024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上表示。这一数据引发与会者的深思。中国的医药创新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在这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或许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这一模式是较好的探索之一。

借助资源“搞事情”

要想在医药创新上“搞事情”,底气必须是足的,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底气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丰富的临床资源和雄厚的创新基础。
梅林介绍,首都医科大学拥有22家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这些医院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的临床、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这些医院虽然临床研究工作开展得很好,但诸如生物标志物和靶点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仍显不足。为此,2019年,北京市决定成立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秉承边运行边建设的工作原则,创新中心于2023年正式成立。
“创新中心的成立被视为响应国家对医学科研和创新的重视。”梅林提到,创新中心的使命任务为:打造一流科研团队,开展前沿医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型医药研究人才;构建领先全国的医学发展新模式,以高水平研究为纽带,促进医、教、研、产深度融合;成为助力首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些使命任务不仅为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没有“铁饭碗”的科研机构

梅林指出,创新中心的工作围绕上述使命任务展开,致力于提高首都医学科学的整体水平,并鼓励医学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其组织机构也围绕上述使命任务架设,与传统科研机构有所不同。“创新中心不是一所传统的大学,也不是一家典型的企业或医院,而是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旨在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高效的科研与创新。我们的工作由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共同主导,通过多个委员会进行管理与评审,以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性。”梅林在谈到创新中心的特点时介绍,该中心没有固定的“铁饭碗”,体现了灵活的管理模式。这种灵活机制使得创新中心能够迅速响应科研需求,实现高效创新。
创新中心是一家新型科研机构,具有符合科技规律的管理体制。梅林说:“得益于这种管理体制,创新中心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吸引22名学术领军人才和200多名科研及辅助人员,有些是从海外引进的科学家。”

打开门做科研

“创新中心与传统科研机构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打开门做科研。”梅林介绍,打开门做科研,一是指创新中心建立了多个平台支持临床转化研究,通过向各医院征集项目,筛选出具有临床需求与转化潜力的研究方向,确保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实际。
二是指在评审过程中,项目不仅由科学家进行评估,还邀请企业家、投资人、政府代表参与,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从而以这种多元化的评审机制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了寻找具有转化潜力的研究项目,创新中心积极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在第一轮评审中,创新中心收到了72个项目,经过盲审和答辩环节,选出最具潜力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梅林说。
三是指创新中心还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分享经验。这些活动受到广泛欢迎,不仅能提升社会对医学科研的关注度,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梅林说:“比如,创新中心举办的2024年线上学术周暨招生云宣讲活动累计吸引了44万人次观看,显示出社会对医学创新的强烈关注和期待。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创新中心力求提高科研的透明度与参与度,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与医学知识。”
在人才培养方面,梅林介绍,为培养未来医学科研人才,创新中心积极发展医师科学家培训项目。通过该项目,医学科研能够更好地与临床需求对接,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效结合。
梅林强调,未来的医学科研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背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因此,创新中心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以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希望通过这种双向培养,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使他们在未来医学科研领域中独当一面。

未来发展离不开多方支持

梅林介绍,目前,创新中心的实验室设在首都医科大学本部,未来将在北京市大兴区建设新址。规划中的创新中心建筑面积达14.8万平方米,将配备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设施,为科研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当然,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仅依赖于我们内部的努力,更离不开外部的支持与政策环境。”梅林提到,北京市及相关部门、首都医科大学给予了创新中心极大的支持。这些支持为创新型科研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未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在内的各个层面的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创新中心希望能够在各个领域形成合力,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桥梁,为中国的医学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医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