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家落地花都区的国家卫健委直属直管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总投资约20.56亿元设置床位1000张,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入驻,实现重点专科全覆盖。

目前,医院共有四个院区,包括北院区、南院区、花都院区、深汕院区(深汕中心医院)。海珠湾院区正在建设中。

又一所百年老院新院区开诊了。

12月1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正式启用,这是首家落地花都区的国家卫健委直属直管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据悉,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总投资超20亿元,设置1000张床位,布局了31个临床科室,且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部入驻。
作为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发源地,孙逸仙纪念医院曾创下国内西医史上多个第一,比如第一例眼疾手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等。过百年传承发展,如今该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目前,孙逸仙纪念医院共有五个院区,分别是北院区、南院区、花都院区、深汕院区、海珠湾院区(建设中)
图片
投资20亿元、设置1000张床
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部入驻

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位于广州空港经济区的中心,靠近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是广州空港医疗中心。
据介绍,花都院区总用地面积超8.06万㎡(约120亩),总建筑面积17万㎡,包括医疗主楼、住院楼、行政宿舍楼和医疗设备配置,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1000张床位,规划建设手术室41间,总投资约20.56亿元。
在学科设置上,花都院区共布局31个临床科室,除乳腺肿瘤中心这一实力科室外,还有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内科、神经科、口腔颌面外科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入驻,实现重点专科全覆盖。
作为一所由托管运营调整为分院的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从筹建到正式启用,可谓“十年磨一剑”。
作为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也是全国面积最小的高水平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发展长期受制于空间不足,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该院一直积极寻求空间的拓展。
早在2013年12月,孙逸仙纪念医院就与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中山大学三方签订《合作建设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框架协议书》,商定由广州市花都区出资建设一所三甲医院,委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营管理,医院名称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2024年10月,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标志其正式成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直属院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表示,花都院区的正式启用,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广州北部地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还可进一步辐射粤北地区,未来将力争打造为粤北疑难重症诊疗中心。
图片

广州花都区首家“国家队”三甲医院

广州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缘,东接广州市从化区,南与广州白云区相接,西连佛山市三水区和南海区,北邻清远市。全区总面积9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3万人。
作为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的落户之地,广州花都区也迎来首家由国家卫健委直属直管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据了解,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的医院有44家,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均代表国家顶尖级的医疗水平。
这些医院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吉林、湖北、湖南、广东、山西、四川等10个省份。其中,有6所在广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便是其中之一。
官网信息显示,孙逸仙纪念医院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6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16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现有职工逾5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青6人,国家优青10人,国家级海外引进人才8人,国家级学会、协会正副主委83人次。
该院不仅入选了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国家肿瘤学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同时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中心等。
近年来,孙逸仙纪念医院以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学科实力显著攀升,2020年进入全球研究型医院百强,连续四年“自然指数”位居全国前10名。
与此同时,孙逸仙纪念医院各项医疗业务量持续增长。医院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0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
图片
中国最早的西医院

已形成“一院五区”发展新格局

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也是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发源地,创建于1835年,距今已有189年历史。
该院曾创下国内西医史上多个第一,比如:第一例眼疾手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取石术、乙醚麻醉术、病理解剖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第一位中国医学留学生等。
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和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此后,医学院又多次易名,医院的名字也随之更改。
直到2002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才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经过百余年传承发展,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目前,孙逸仙纪念医院有五个院区,分别是位于广州市内的北院区(老院区)、南院区,花都院区,位于汕尾市的深汕院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海珠湾院区。
为扩大服务范围,孙逸仙纪念医院在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扩建设南院区,于2002年正式启用。
深汕院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高铁站旁,是一所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主导,深圳市政府出资16亿援建的三级大型综合性医院,设计床位800张,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于2021年5月26日起门诊试运营,后逐步全面开业。
海珠湾院区项目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海珠创新湾,占地7.3万㎡,规划1500张床位。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主要聚焦医疗服务,二期工程计划打造科研、教学和行政用房等,计划于2028年完工。
该项目以建立国际精准外科诊疗中心为战略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医院”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精准外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医学中心。
今年9月,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一期工程项目已正式迈入实施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与很多医院“一院多区”各有侧重的发展路径不同,孙逸仙纪念医院注重多个院区同质化发展。
不论是深汕院区还是花都院区,都是由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运营管理,实行人才、学科、医疗技术等全方位平移模式,来帮助分院区与院本部实现一体化管理,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