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金华市,检验科获批市重点学科的目前只有两家:一家是稳居全国百强医院的金华市中心医院,另一家则是一家县级医院,东阳市人民医院。让人不禁好奇,县级医院的检验科,如何达到接近省市级医院的水平?东阳市人民医院是浙江省首家县级三甲医院,检验科现有84人,分8个专业组。科主任张勇军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专家组中为数不多的县级医院专家之一。“现在回过头看,科室发展这些年的确遇到过比较难的时候,但当时也没有多想,只是一门心里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所幸我们没有掉链子。”张勇军笑言。谈及经验,他提到了以下6个方面。
1989年,张勇军被分配到东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时候,科里开展的检验项目只有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电解质,还有尿素氮、血肌酐等。检验设备也只有581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水浴箱、单筒显微镜等。每次检验科设备出现故障,都要去杭州的设备厂家请工程师过来修。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从东阳到杭州要用三四个小时。等待只会耽误患者的救治,当时的老主任决定“抡起袖子自己干”。于是从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到和医院设备科工程师一起找故障原因,他都亲力亲为,干劲儿一点儿不输年轻人。张勇军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跟老主任忙起来忘了时间,结束时已经凌晨三四点。就这样,在老主任的带领下,熬过初学的痛苦阶段之后,大家修设备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之后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他们都能自己解决了。检验科很早就分了专业组,张勇军被分到的是生化组。日常工作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以及血脂、电解质等的检验,一般靠五六个人协作完成。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容易出现工作量的不对等。组长杜医师以身作则,平时科里一有脏活累活,他和其他前辈都带头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久而久之,年轻医生们纷纷树立了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这些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初来乍到的张勇军得以迅速成长。然而,刚入行的那几年,他还是度过了一段“苦日子”。当时开展的项目几乎全靠手工操作,连最常规的检测都费时费力,团队基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1992年,医院采购了一批如血气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进口设备。但生化分析仪出具的报告,要用热敏打印机打印,再用专用章形成报告单格式,最后按项目逐个手写登记结果。这种操作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工作效率低,有时还会因字迹辨识不清,导致医生找不到患者报告单。1999年,张勇军到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学习半年时间。在那里,他见识到,通过信息化建设,检测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电脑端,并快速生成报告单,程序简单又高效,完全避免了手写带来的差错。2000年回院后,张勇军主导了检验科的信息化建设。他白天完成日常工作,晚上跟信息开发人员提需求,再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有时候忙到凌晨两三点,回家休息一两个小时,早上六点又要回医院工作。期间,张勇军还负责组织员工的信息化培训。接下来是数年持续的修正、改进,直到2005年时,检验科的信息化体系才终于有了雏形。医生可以在电脑上提交检验申请,检验结果又能直接传输到医生电脑端。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省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大多起步于2000年前后。“作为一家县级医院的检验科,我们也终于告别了纯手工的工作模式,及时跟上了这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是参与其中的张勇军最大的感受。
2005年,张勇军开始担任检验科副主任,科室精细化管理也从这一年起步。试剂的使用和管理是影响检验质量的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检验科的成本效益,也成为检验科精细化管理的首要工作。以往,对于试剂采购的核算,东阳市人民医院都以发票为准。也就是说,只要采购进院,不管是否使用,都作为消耗。“这样其实无法反映出检验科运营的实时成本。”张勇军说。2005年,在医院领导支持下,检验科建立了二级库管理制度,对成本进行实时管理。试剂采购后统一进入二级库,作为医院的资产,只有出库的才算作消耗。对试剂的使用,检验科也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今天领取的试剂,最迟第二天要基本用完。期间,只要出现成本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医院领导会及时督促科室负责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多年实行下来,医院的成本管控得到了加强,科室精细化管理也更加落地。2006~2009年,东阳市人民医院为了梳理医院文化内涵,提倡科主任等中层管理者多走出去看看。张勇军先后去台湾省、新加坡学习医院管理。进修所在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分享的管理心得,让张勇军记忆犹新。其中,有对细节的关注,比如,实验室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员工的动线。也就是说,物品摆放、流程设计等要考虑到员工完成某项工作的最短移动距离。还有对科室全面发展的思考,比如,实验室在建设之初,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设计,留有空间。当时检验科正忙于实验室的扩建搬迁工作,这些先进的理念让张勇军和同事们遇到困惑时得以理清思路。与此同时,检验科的全程质量管理理念也在逐步更新与升级。张勇军2009年接触了质量管理体系,2011年检验科启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之后实验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持续优化工作流程。这些都为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是浙江省较早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医院实验室之一。东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012年初启动相关创建工作后,多次派人员去该院“取经”,也请该院专家现场来指导。同时结合自身实践不断调整完善,逐步搭建起一套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9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通过现场评审,成为浙江省第6家通过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获得认可不是终点。多年来,检验科一直倡导“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理念。张勇军鼓励团队,只要发现日常工作中有需要提升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尽管理念的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张勇军能看到,团队每年都在提升。“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我们的成功。”
2015年起,张勇军任检验科主任。如何管理好团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管理是为了促进团队协作,让大家形成合力,产生1+1>2的效果。”在张勇军看来,检验科老主任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是检验科的“元老”,年资高、技术水平也高,在大家心里有一定的威望。他以德服人,团队凝聚力很强。到了张勇军接班时,不少同事跟他年龄相仿,有些还是他的前辈,除以德服人,张勇军还需要制度先行。制度怎么规定,大家就怎么开展工作。如果有规定不明确的,大家再一起讨论并完善制度。对于制度制定阶段出现的不同意见,张勇军认为,制度以科室利益为导向,很难做到谁都满意。但在制度落实之前,他鼓励大家公开讨论。只要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赞同,这个制度就可以落实。到了制度执行阶段,原则上不修改。检验科每年度会有一次意见征询。张勇军要求,在提出意见的同时,也尽量能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经大家商定后,可以对既有制度做适当的调整与修改。这些都让张勇军在科室管理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张勇军还设置了一些制度,专门用来补齐科室的短板,比如科研。检验科不仅落实医院的相应激励制度,还结合自身情况做了一些延展,鼓励有能力的人主动去承担科研工作。一开始大家普遍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没勇气申报科研课题。对此,张勇军首先强调,做科研,无论是能力提升还是学术知名度,受益最大的是个人。同时他鼓励团队,只要申报了课题,不管是否成功立项,科室都会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而且工作安排上也可以相应调整,让有科研意向的人有时间去完成课题。实行下来,检验科科研工作取得不小的进展。近3年,检验科有10多项科研立项,除了金华市的课题,还有来自浙江省科技厅、卫生厅的。也发表了SCI文章16篇。作为辅助科室,在东阳市人民医院所有科室的年度学科排名中,检验科2021、2022年都排在第5名,2023年排在第4名。张勇军还欣喜地看到,参与科研的员工范围也在扩大。他举例,2021年,科室发表的论文都是一个人完成的,2022年时是两个人,到2023年又增加到6个人。尽管跟省市级医院的科研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张勇军倍感欣慰。
经过多年发展,东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形成不少特色业务,其中流式细胞技术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在金华地区乃至浙江省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事实上,在2018年之前,检验科并不具备相关检测能力,血液科的白血病免疫分型样本都是送到第三方检测公司。为了补齐这块短板,检验科连续数年派人到省级医院进修。人员学成回院后,张勇军团队跟血液科商量,能否把样本留一小部分给检验科,看看检测结果与第三方机构是否一致。于是,检验人员开始用这些标本反复练习。有几次张勇军团队的检测结果与第三方机构不一致。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把标本再次送到上级医院重新检测。临床科室也通知第三方机构再重新慎重评价。几次的结果都证明,是第三方机构在检测中出现了疏漏。除了保证准确性,检验科团队即便加班也保证在一两天内出报告,而第三方机构一般都要用3~5天时间。因为检测又准又快,血液科后来逐渐把免疫分型标本检测都送到检验科做了。“我们主动跟临床医生沟通,更清楚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的报告也就越准确,这是我们的优势。”张勇军团队的经验,就是要了解并及时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这就需要及时沟通。为此,检验科与感染科、呼吸内科等临床科室建有专门的微信群。一个微生物标本送到检验科后,临床医生会提示检验人员重点关注某方面的数据、表现。只要一有发现,不用等报告生成,检验人员第一时间会在群里反馈给临床医生,告知他的判断是否被证实。尤其对于某些变化较快的疾病,这种及时的沟通机制,为临床科室快速准确做出诊断争取了时间。此外,检验科还开展了多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基本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其水平在金华地区也排在前列。近年来,检验科持续拓展自身能力,以满足临床科室快速增长的需求,微生物学科的能力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检验科培养了一支年轻的队伍。一名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成长,是在一次次检测中逐步积累经验,进而达到准确判断的能力,这些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而且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也都不一样。张勇军相信,再过几年,等这批人员能力提升之后,检验科综合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
传统观念认为,检验人员只要对标本负责,把数值测得准就可以。“但是,我们还应该透过试管标本,看到它背后的患者。”张勇军说。2012年,临床科室有几位住院患者反映,每次住院检查都要抽很多管血。于是临床医生向检验人员提了一个诉求:能不能想办法减少采血量?如果在传统模式下,各专业组的采血需求是独立计算的。比如免疫组做肿瘤四项发光检测,需要一管血。生化组做肝功能检测也要一管血,这样,做两项检查就需要抽两管血。其实,这两项检测的用血量,采一管血就可以满足。于是,2012年,检验科打破传统分组模式,合并了部分专业组。比如,把生化跟免疫两个专业组合并为自动化分析组,每次有包括这两方面的检查都只抽一管血,在实验室通过自动化设备再分成可追溯的两管,既满足了患者减少采血量的诉求,又不影响出报告的速度。采血量减少了,患者支付的费用也减少了。而在实验室内分管所增加的耗材成本要由医院来承担,全年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这个问题,张勇军曾专门征询过医院领导的意见。领导表态,只要患者获利,该医院承担的就承担。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张勇军和团队打开了思路。检验科的白天常规工作时间是8点到17点。张勇军注意到,有些患者可能8点之前有空,有些患者则是17点之后才有时间。于是,检验科推出了“消峰平谷”的工作模式。即每位检验人员总的工作时间不变,来得早的员工可以早下班,晚下班的员工则可以晚点上班。这样一来,每天早7点到19点,患者都可以来检查。工作人员没有增加,但对患者的服务时间延长了。期间,还会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人员安排。不按半天、一天,而是按小时来计算工时,比如今天某个岗位有两个小时比较忙,就安排一位员工去支援,形成弹性工作机制。这种服务理念还体现在检验窗口的前移上。如妇科白带常规检查,以前患者在妇科提取样本后,需要自己拿着试管先交费,再送到检验科化验。现在检验科在妇科旁边设置了一间小型检验室,患者完成诊间付费后,可以直接把样本送到检验窗口,尽量让患者“少走路”。事实上,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地过程中,张勇军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检验科的功能定位正在从被动满足临床需求,转变为主动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临床有临床的视角,检验有检验的视角。一个标本得出的数据,如果能从检验的视角去解读,将对临床诊断形成有力的补充。”张勇军指出,要想透过数据看清疾病的“真相”,对检验人员的独立判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这正是检验人的基本功。在张勇军的记忆中,在上世纪的手工操作年代,疾病的检查结果大多依靠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来判断。之后随着检验医学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工作效率、准确性大大提升的同时,在很多疾病诊断中被奉为“金标准”的细胞形态学检查,却逐渐被弱化、忽视了。而且,仪器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细胞虽小却变化万千,检测中可能有各种干扰因素,一旦出现异常的结果,都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确认或排除。比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性时出现血小板结果减低的情况,需借助显微镜判断是否有聚集。再比如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M3)、疟原虫感染等血液系统疾病,则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类、确认。张勇军记得,在过去,实验室很多材料、试剂都是“自制”的。商业化试剂盒问世之后,试剂不用自己配了。然而,某种试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能避免干扰?这些问题不是每个检验人员都能回答上来。考虑到这些,东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近几年十分强调对年轻医生的基本功培养。从2016年开始,每位新员工都要接受持续3年的培训与考核,逐步形成对新员工的形态学能力培训计划,让大家的基本功更扎实。而且从2019年开始,检验科要求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每周有一天到临床科室去学习,跟临床医生一起查房、参与会诊等,用3年的时间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再结合自身的检验知识为临床提供检测项目选择建议、提示可能的诊断及后续检查建议等。张勇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检验人员能从简单发一张数字型报告,转变成提供提示性或指引性的决策建议,让这张检验报告更有“含金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