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中日联谊医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上持续发力,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在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大部分临床医务人员在求学阶段更多的是学习医学理论和基础实验方法,缺少系统性临床研究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院的临床研究以零敲碎打、单兵作战为主。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医院积极探索开展专病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医疗数据利用更高效 2014年,大数据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相关国家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被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布局。 临床研究开展有保障 医院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目标,设立工作小组,由医院党政负责人共同决策并进行顶层设计,院长任组长负责组织设计,分管临床研究的副院长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医务部、财务中心等多个行政部门和临床高峰学科负责人担任组员,临床高峰学科负责具体专病数据库建设,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保障。目前,医院共建立了19个临床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共105人,提供辅助支持的行政和业务科室人员共71人。 数据库建设由点到面 在试点学科阶段,医院将心血管内科的医疗数据转化为可利用的智慧专病数据库,结合具体临床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收集、清理、智慧采集和校正,每月一汇报,每季一总结。基于建成的专病数据库,心血管内科目前已组织并发起临床研究42项、临床试验23项,还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系统分析,明确了3个稳定的临床研究方向。 临床研究数量持续攀升 专病数据库的建设,让既往繁杂的医疗数据发挥了巨大价值,助力医院开展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还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医疗机构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和积累着医疗数据。海量的医疗数据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能优化、创新和变革临床研究活动。然而,对于小团队研究者或单个科室而言,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分散于各科室临床实践中的医疗数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医疗数据分散和连接不紧密、临床研究数据利用不完善、医院临床研究支撑不足等,均制约着临床研究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有组织的研究规划,以及确立明确的使用方法和规则逻辑,专病数据库可以便捷、高效地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集纳和开发。同时,专病数据库还可助力医院开展可推广的、多团队广泛协作的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促进医院现代化管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建立周例会学习制度,每周举行一次临床研究建设推进活动,引进如数学、生命科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专家等院外多学科专家来院指导,教授临床流行病与统计知识,交流专病数据库建设经验和临床研究项目开展情况。
医院设立临床研究引导项目以及研究成果激励计划,吸引医务人员围绕专病数据库转移研究重心、设立研究目标。医院为开展专病数据库建设的临床研究团队提供配备临床研究助理的经费,保证有专人协助临床团队开展研究工作,以缓解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
医院将HIS、LIS、PACS等多个临床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成清洗和整合,建成智能知识中台,对全院医务人员开放,供医务人员查询和进行研究设计。医务人员可根据权限获取相应数据,开展“临床回顾性数据+前瞻性专病数据”双向队列研究。
在模式扩大复制阶段,医院根据心血管内科专病数据库的试点经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9个学科复制该模式,力求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最终由点到面扩展到全院所有学科的专病数据库建设,推动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双向转化。
专病数据库一期交付阶段,医院在全院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适配临床研究场景构建了“临床研究型高质量数据集”,对诊断、检验、用药等临床研究型数据按病种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临床研究需求形成专病数据模型,为后续支持各种维度的检索、归纳、分析打好基础。目前已经交付使用的有肺癌、胃癌、神经垂体瘤、脑梗死等10个专病数据库,每个专病数据库根据疾病特点设置需要的变量,每个专病数据库都设有500个以上的变量,为相关学科人员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医院专病数据库建成后,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比于其他类科研项目,临床研究项目申报数量和伦理委员会审查项目数量每年环比上升30%,目前已经占医院总体科研项目数量的50%。
随着专病数据库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和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水平和审查频率也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医院开展有组织的临床研究,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 刘林林
编辑:张昊华 王祎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