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4年,医共体上转患者18611人次,下转患者9649人次,完成远程诊断超5万例。
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与急诊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泸县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1年又入选全国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医院全景
以此为契机,泸县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县域龙头作用,牵头组建覆盖10家乡镇卫生院、424个村卫生室的医共体,服务人口51.6万。近年来,医共体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健康”的宗旨,以资源整合和效能提升为核心,通过文化引领、服务重构、体系优化、能力攻坚四大策略,系统性地推进改革,显著提升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及性。
文化融合:
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
医共体建设,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文化与理念的融合。针对初期各成员单位健康宣教各自为政、传播效能较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泸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将文化共融作为先导工程,成立宣教文化中心,着力构建“大宣传”格局。
医共体建立“总院-分院-村卫生室”三级宣传员队伍,纵向贯穿、横向覆盖,形成网格化宣传体系;充分利用工作微信群、企业微信、“村村通”广播等渠道,确保健康信息“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全面整合县、镇、村三级自媒体平台,稳步推进全媒体矩阵建设,实现宣传资源的集群管理和效应放大。
医共体定期开展各院部通讯员、青年健康讲师、科普短视频制作能手等培训;建立科普素材共享库,重要主题联动策划;通过短视频、“健康坝坝会”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
健康管理:
打造“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模式
为应对慢性病负担加重和居民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医共体着力重塑居民健康管理架构,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服务体系,推行防、筛、诊、治、康“五位一体”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模式。
医共体将总院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与乡村医生、乡镇全科医生、公卫医生、社区护士协同,形成“乡村医生+乡镇医护团队+总院专家”的三级联动服务模式。总院设立健康管理中心,承担组织协调、培训质控、考核督导等职能,统筹区域内居民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医共体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3个,管理居民147446人,其中六类慢病患者管理人数达113046人。区域慢性病管理人群的过早死亡率、住院率等关键指标已呈现下降趋势。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
体系优化:
构建高效协同生命急救网
面对应急救治中响应不及时、协同不畅的痛点,医共体构建高效统一的应急救治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医生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
医共体建立“1+10+424”(1个总院急救中心、10个分院急救站、424个村卫生室急救点)的县、镇、村三级急救网络,为各分院急救站(点)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经过培训的人员,形成全县域“一张网”的急救格局;研发一键应急响应系统,建成“电话呼叫+短信推送+广播通知”信息渠道,以及“呼叫主体+急救科室+辅助科室”三联协同机制;通过“外引内培”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分院急救人员培训全覆盖。
目前,区域应急救治效率大幅提升。调度响应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1分钟,整体急诊急救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1小时。县域外转诊率由1.97%下降至0.76%,切实体现了“大病不出县”的救治能力提升。
能力跨越:
努力实现区域医疗同质化
医共体通过精准赋能基层、优化转诊流程、改革绩效机制,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超声医学、心电诊断、心电监护远程中心
医共体实施“五位一体”下沉,即每月固定日期,由总院派遣专家到基层开展巡回坐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业务培训、督导考核,形成常态化帮扶闭环;推动管理、技术、人才、服务下沉,选派总院优秀人才到分院挂职业务副院长或担当学科带头人;针对基层需求,遴选血液透析、妇产科、普外科、骨科等优势学科与特定分院结对共建,打造“一院一特色”;建立远程会诊、影像、心电、超声四大诊断中心,实现“分院检查、总院诊断”,突破地域限制,使群众在基层即可享受县级同质化诊断服务。
总院专家到基层单位指导查房
目前,医共体分院新增科室9个,增加床位230张,开展新项目和适宜技术47项。2个分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3个分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项目推荐标准。近年来,医共体患者县域内就诊率、县内住院率、县域内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均逐年增长。资源流动更加高效,2020年—2024年,医共体上转患者人次为18611人次,下转患者人次为9649人次;完成远程诊断超5万例。
未来,泸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将继续深化改革,持续探索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