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拥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下辖3个县级市和8个县,总人口284万。受边疆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伊犁州当地百姓的消化道疾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胃癌、肝癌、食管癌尤其高发。


成立于1936年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紧抓机遇,于199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成立肿瘤专科。经过33年发展,肿瘤专科已发展壮大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肿瘤诊疗中心,设有肿瘤一科、肿瘤二科、放疗科、日间诊疗病区,在胃肠道肿瘤、呼吸道肿瘤、乳腺肿瘤、肝脏肿瘤等各类肿瘤的化疗、放疗、靶向、生物免疫、抗血管生成、内分泌及姑息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是全疆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单位、新疆肿瘤防治联盟成员单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高位推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伊犁州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2023年8月26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伊犁州友谊医院签约共建自治区癌症中心伊犁州分中心。伊犁州友谊医院集智聚力,多方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诊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北疆肿瘤防治中心——自治区癌症中心伊犁州分中心,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提升学科影响力

打造“名医—人才—科研”发展体系


作为伊犁州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三甲综合医院,伊犁州友谊医院年均收治的肿瘤患者占全州肿瘤患者的80%。为了满足患者就医需求,2021年,医院将肿瘤内科、肿瘤血液科、放疗科等肿瘤相关学科集于一体,在新院区建设了一栋肿瘤楼,同年投入使用,方便肿瘤患者放化疗和康复治疗。


“目前,我院是全州唯一一家拥有放疗设备和资质的医院,抗肿瘤药物及靶向药物也更加齐全。”伊犁州友谊医院肿瘤二科副主任穆小飞表示,医院在肿瘤防治的资源配置上相对较全。“针对患者,我院可通过肿瘤多学科会诊(MDT)制定诊疗方案,还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如静脉通道的建立、肺脏穿刺、静脉输液港、PICC置管等,诊疗水平与疆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可以说,我院是辖区肿瘤患者最后一道保障。”穆小飞说。


因此,如何不断提升科室引领全州肿瘤学科发展的能力,是伊犁州友谊医院近年来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打造“名医—人才—科研”医疗技术发展体系,在借助援疆专家力量的同时,还重点通过内培外引、建立名医工作室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科软实力。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批名医,在我们这里建立了名医工作室。”穆小飞介绍,通过引进疆内知名肿瘤专家到院坐诊、手术、查房,通过名医手把手指导,带来最新的诊疗技术和项目,迅速提升了相关学科及人才培养能力,还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国内医院的院士、知名专家前来指导,达到“引进一位名医、带动一个团队、规范诊疗路径”的目的。这不仅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还大幅降低患者就医带来的各种成本。


另一方面,医院不断加大内部培养力度。“我们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入院后会帮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穆小飞介绍,新来的医生要在科室内进行半年专业组轮换,要求必须掌握诊疗中心各类肿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再根据他们的发展方向确定专业组,进行纵向专业培养。目前,科室9名医生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医生有6名。


在积极“请进来”的同时,科室也倡导大家积极“走出去”,每年定期安排科室1至2名医生到疆内外相关医院进行为期3~12个月的培训学习,与国内大医院多交流,开阔思维和眼界,进而提高科室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肿瘤治疗每隔几年就会更新指南,这和科研成果助推诊疗技术进步有直接关系。医院只有搞科研,才能提升核心诊疗能力。”穆小飞说,科室不仅重视年轻医生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还鼓励他们每年参加院级课题、州级课题及自治区级课题申报,不断寻找差距,助推科室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们科室的院级课题和州级课题达到了10个。”穆小飞说,2024年肿瘤学科还获批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可以开展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也是一条可以提升诊疗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组建专科联盟为突破口

推动县域肿瘤防治同质化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伊犁州友谊医院有责任和义务带动北疆肿瘤学科的发展,其中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是整个防治网络的核心枢纽。


“我们以牵头成立伊犁州肿瘤专科联盟医联体为突破口,着力建设自治区癌症中心伊犁州分中心。”穆小飞介绍,从2024年6月起,医院先后与伊宁县、巩留县成立了伊犁州肿瘤专科联盟医联体,并计划将8个县级医疗机构的肿瘤专科进行资源整合。不论县级医院是否成立单独的肿瘤专科,伊犁州肿瘤专科联盟医联体都可以帮助当地患者,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药、看上病。


以伊宁市人民医院、昭苏县人民医院等未成立肿瘤专科的县级医疗机构为例,伊犁州友谊医院通过“种子计划”帮助当地培养1至2名肿瘤专科医生,并成立肿瘤专业组,让患者实现上下双向转诊。


穆小飞介绍,培养一名合格的肿瘤医生需要3至5年,因此伊犁州友谊医院整合州域肿瘤学科相关资源,通过定期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病例讨论、上下联动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等形式,帮助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医生成长。“比如,新源县的肿瘤晚期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止痛治疗,他们不用驱车200公里到达伊宁市,直接在当地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就能完成。而且,这种方式也会使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肿瘤医生主动学习最新的诊疗指南、诊疗理念和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穆小飞说。


与此同时,伊犁州友谊医院把健康科普作为提高肿瘤防治水平的有力举措,组织多支医疗队伍下乡镇、进牧区,向各族群众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在不断提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诊疗能力的同时,伊犁州友谊医院也通过申请建设新疆肿瘤质控中心伊犁州质控中心,加强对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质控管理。2024年10月,新疆肿瘤质控中心伊犁州质控中心获批,医院随即启动肿瘤学科质控建设工作。


“我们计划通过对乳腺癌、食管癌等疾病的质控,逐步推广到对肿瘤学科的质控,最终实现州内肿瘤诊疗水平同质化。”穆小飞说,要实现肿瘤学科的全面质控并非易事,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以肿瘤患者的疼痛质控为例,通过实现州内统一的疼痛质控标准及诊疗药物的标准规范使用,质控中心可逐步摸索出肿瘤质控工作“伊犁州模式”,并在全州、北疆乃至全疆推广。


“如果实现了全州甚至全疆肿瘤诊疗的同质化,那么基层患者就不必长途跋涉,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常规诊疗。”在穆小飞和团队的规划中,建设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还需要投入更多力量,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打造出集防、筛、诊、治、康于一体的肿瘤防治县域样板,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便可诊治的慢性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