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但我的白细胞计数……》的文章,美国传染病学会诊断委员会即将离任的主席Robin Colgrove教授在文中指出了当前临床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越来越重视检验指标/数字,而忽视患者的实际感受。这一现象在医生和患者中都普遍存在。Robin Colgrove教授认为,在诊断疾病时最为有效的第一步是简单问一句:“你感觉怎么样?”


那么,在临床实践中,究竟是检验数据重要?还是患者的症状感受更重要?《医师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赵斌教授。‍



赵斌教授


赵斌指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当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而询问病史、查体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各种各样的化验和影像检查手段,但它们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来帮助医生做临床诊断的,并非唯一的诊断工具,有一本书名字叫《数据也能说谎》。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患者肚子疼,医生不问病史,仅让患者去查B超,查出了肝脏、胰腺出现异常,是否就能判定是这两处问题呢?答案肯定不是。肚子疼可能是器质性疼痛,也可能是功能性疼痛,可能与查出的问题相关,也可能不相关,必须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病人的主观感受,以及有针对性的查体进而梳理出最可能的诊断思路。“一名临床医生,如果单纯靠化验室的数据来确定临床的诊断,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临床医生。”他强调。


北京协和医院已故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曾说过,“50%以上的病例能够从病史得出初步诊断或诊断线索,30%的病单纯通过体征可以得到诊断,单纯通过化验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检验结果可能为医生的准确诊断增加一种砝码,但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不能只等着化验结果,用检查报告来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一些年轻医生过分注重检验数据的情况,赵斌深表担忧,“这与当初他们所接收的培养方式有关,过多地强调数据,循证的重要性,忽视来自患者的主观行为。”他强调,在医学生的教育中,有一门课程非常重要,那就是物理诊断学,也就是如何采集病史,如何进行体格检查,当然也包括必要实验室的检查方法。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物理诊断学是一门必修课,不仅要学好,而且还要学以致用。赵斌表示,以检验指标作为诊断疾病唯一手段的医生,可以对其行为有几种解读。一是可能为了省事、图方便,毕竟询问病史、查体会花费更多时间;二是不明白物理检查的重要意义,总觉得看得见的数据,高于看不见的病人主诉;三是责任心和人文素养不够,不能从全人的角度了解病人背后的故事,只是用数字来解读病人患病的全貌。


医生是特殊的职业,与人相关,如果判断失误,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给患者致命一击,“我们必须坚守从医的初心,入了医学这个门,必须有良好的责任心,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从病史到诊断,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所以,每位医生从专业的角度都要了解物理诊断的分量。面对来自患者的求助,不应一开始就大撒网式的做各种检查,应先询问病史,通过自己学习到的各类医疗知识进行综合判断,要从患者的各种信息中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必要时使用辅助检查手段,最后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来源:医师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