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最适合奋斗的年纪;而基层,是最适合奋斗的土壤。


当这两个名词彼此靠拢,一些美好的事情,便会自然发生。


张翠芳,一位扎根在县医院的医学博士,现年35岁的她,已经在平山县人民医院工作十年有余。这十年,她一面完成了自己职业身份、学术身份的蜕变,另一面,也见证了医院肿瘤科从0到1,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健康县域传播平台》记者特邀平山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翠芳,谈谈她在工作与生活中那些真实的忧与盼、苦与乐。

图片 


淋过雨,更懂得为别人撑伞


张翠芳出生于廊坊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学到高中的假期总是跟随父母劳作在田间地头,拉犁、摘玉米、拔花生、割麦子等。长期的农间生活,让她磨砺了顽强的品格,同时也对基层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初上大学时,翠芳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条件的差异。当她独自一人背着厚重的行李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客车进行新生报到时,其他好友都有家人相送;十一假期里,当她和家人穿梭在玉米地里被叶子划下道道伤痕时,同学们却在结伴出游。


年纪尚浅的张翠芳,难免有时会心生抱怨。但更多时候,她会自我反思:“靠着父亲一人的微薄收入,我才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业。一个人的力量虽小,却能成为别人的一片天。那么,我又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她备考研究生时,找到了答案。


由于学业忙碌,久累成疾,张翠芳患上胰腺肿瘤。当时,县里乃至市区的技术都不能进行有效诊治,于是她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就医,接诊她的正是胰腺外科泰斗钟守先教授。


在短暂的接诊过程中,钟教授迅速对病情做出判断,一边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边也对她进行了鼓励与安慰。


最终,在医生和家人的双重支持下,张翠芳成功战胜了病魔,并凭借顽强的意志拿到了硕士入学通知书。


而她也在硕士毕业后,果断放弃了在三甲医院工作的机会,选择来到平山县人民医院,作为高学历人才进入肿瘤科工作。


现在回想起,这一切看似机缘巧合,又仿佛冥冥注定。“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懂得为别人撑伞”,这大概便是张翠芳的内心想法。


再深造,医生要急患者所急


2014年,是张翠芳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正是在这一年,医院肿瘤科刚刚单独成科。


“刚刚”意味着挑战重重,但也意味着大有可为。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张翠芳很快开始着手工作。


在工作中,她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日常诊疗缺少规范化:“在科室成立之初,大家很多都是从内科系统经过短期进修学习选调过来的,缺乏一定认识。”


在科室底子薄弱的情况下,张翠芳积极与药学部沟通,尽量满足患者所需,对于用量较少药物采取零采方式,同时组织科室医生共同学习每个癌肿的诊疗指南,在有限条件下,尽量提升服务能力基准。


随着科室化疗技术逐步成熟完善,她逐渐开始主导主持开展深部热疗、腹腔热灌注、靶向、免疫治疗等肿瘤综合治疗,科室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图片 


一次就诊中,患者的实际需求让张翠芳犯了难。


她清楚记得:“那是一位肺癌患者,我建议她先做基因检测,有突变可行靶向治疗,无突变则可行化疗±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


“病人家属随即问到:突变率有多少?如果没有突变,治疗的有效率有多少?如果无法承受第三种方案的费用,两种治疗方法哪种效果更好?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竟然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在这件事后,张翠芳深深感受到,自身的业务知识越来越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怎么办呢?等待上天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如自己成为人才!看着患者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进一步填补科室空白。


读博期间,张翠芳时常半夜12点才能离开实验室,在凌晨5点又赶回医院继续工作。一次次失败的实验、错综复杂的数据、浩如烟海的文献,都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高压之下,她开始脱发、失眠。


幸运的是,家人们再次给予了她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尤其是她的丈夫,同为基层医生,更能明白她心中的坚持与软肋。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张翠芳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一刻,心仿佛被掏空了一样,一纸证书不知凝聚了多少辛酸、汗水和眼泪……”


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留在基层,留在了这片她事业与家庭扎根已久的土地。


下基层,去提升生命的厚度


成为博士后,有些事情变了。作为县医院里首个博士生人才,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在科研上持续创新,一方面也力求让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在治疗观念与方案上予以革新。


她的论文刊登于《医学研究与教育》、《临床误诊误治》等国内杂志,论文“Nonsynonymous C1653T mut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X gene enhanced malignanc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甚至成功登上国际期刊Journ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当然,有些事情也不曾改变,那就是对于患者就医体验与感受的持续追求。


肿瘤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是一个“距离生命终点太近”的地方。因此,除了基层的医疗服务之外,医生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张翠芳谈道:“在工作中,一是要正确引导家属和患者面对死亡,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制定诊疗计划多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改善病房环境,比如放置鲜花、张贴一些轻松的图片等,提高医护服务质量。”


如此一来,医院不再是冷冰冰的高楼,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密切交心、彼此关怀的小窝。让张翠芳感受很深的是,有些家属甚至在患者离去后,仍然专程到医院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与帮助,每每想到这样的时侯,她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或许,比起生命的长度而言,更重要的是厚度。对于患者如此,对于张翠芳亦是如此。


她说:“放弃三甲医院的机会来到基层,难免会有落差,但我从未后悔。因为只有在基层,才能更深切感受到人间疾苦,才能第一时间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我希望广大医学生们在就业选择时可以多多考虑回到基层,只有人民的基础健康得到保障,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通讯员:王秀丽 平山县人民医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