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朱鑫璞离开上海和四位同事来到了平均海拔在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
在来之前,他查阅了500余篇文献,总结归纳了100多个应对高原反应的举措,备齐了药品,为的是克服高原反应,让自己和同事都能留下来。
虽然来之前,朱鑫璞做足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但来到后,看到一座像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卫生院的楼房,石子铺就的院子、办公楼的地面,走路快一点,脚下就会溅起一层层尘土,在感觉上还是有很大的落差。
好在上海和当地政府给予了生活上的保障,使他们在心理上宽慰了许多。
朱鑫璞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在门急诊、医务、党务、纪检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此次,作为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来到玛沁县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
“援青工作,就要做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和示范。”69
抱着此目标,他调研、了解了医院的运行情况:整体规划模糊、管理理念落后;业务发展缺少支撑、工作执行不够坚决;医务人员缺乏自信心、知识不全面,细节不清楚等。
“旧大楼旁边新建的门诊大楼竣工20个月还迟迟未能投入使用,当时,进入新楼门诊大厅,左边规划了一个药房,右边还像以前的那样规划的是收款室;服务台安放在大门迎面的两个柱子中间,患者乘坐天井旁边的滚梯时,需要绕过服务台……”
朱鑫璞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要以患者的视角作为我们工作改进的指导。”
按照他的规划,新院区的服务台安放在门诊大厅一进门的左侧,方便就诊者的咨询,还增加了临床药学咨询服务。右侧的急诊医学科设置急诊留观室,方便患者补液,且能够在医生的视线范围内接受输液。
“再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把自助挂号机安放在那边,以后老百姓挂号不用再排队。”他指向门诊大厅右边的一处说道。
如今的门诊大厅整洁明亮,几根洁净的柱子支撑着长方形的建筑。阳光透过天井上面的天窗散落进来,映得大厅格外透亮,天井一面墙壁上的显示屏,正在滚动播放玛沁县人民医院的发展情况。
大厅左边的服务台内,护士见有人过来,急忙微欠下身问,“你需要什么帮助?”
望着门诊大厅内医护人员眼睛里充满的温情,脸上洋溢的笑容,朱鑫璞感慨地说:“刚来时可不是这样,大家的目光都是冷冰冰的。”
他讲道:“开会的时候,中层干部都低着头。我问,你们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呀,要低下头。眼睛睁开了才会有光,眼中有光,心中才有爱。”
“爱是会传播的。”他低声说。
今天是上海来的专家义诊的日子,患者特别多,朱鑫璞边招呼专家在各自的位子上落座,边习惯性地巡睃着就诊的患者,他一眼就看到人群中有位嘴唇黑紫的患者,忙上前主动问道:“你的身体怎么样?需要赶紧做检查!”
高原地区居民因为经常吃一些高蛋白、高脂、高盐食品,造成高血压患者居多;又因积雪时间比较长,造成路面湿滑事故频发。
“以前,略微疑难病症都要转走,很多急诊重症患者在转院过程中不治身亡。”医院院长助理智华尖措说。
朱鑫璞来到后,仅用两个月就启用了迟滞20个月尚不能投入使用的门急诊大楼,三个月成立了“急诊医学科”,组建了青海省县级医院中第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并围绕“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要求完善急诊医学科建设。
2022年冬初,藏族青年谢日在一次聚会后出现剧烈腹痛,随后前往玛沁县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仔细检查评估,确诊为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病因考虑胆总管结石引起胆胰管阻塞。
因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患者、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医务人员都感到信心不足,准备将其转运至500多公里外的西宁进一步手术救治。
朱鑫璞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患者面前,仔细询问病史、查看体征、全面了解病情演变进展。
在赢得谢日及家属的信任后,他带领上海援青医疗队,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戚大川教授,联合青南支医专家迅速开展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
在多学科联合诊治下,经过近两周的努力,谢日顺利康复出院。
出院后,他又专程回到玛沁县人民医院表达了感谢, “瓜珍切,上海曼巴!”(藏语“谢,上海医生”)
据了解,2022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玛沁县人民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仍然较2021年增长21%,住院人次数同比增长9%。
2023年1~6月,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3.8%,住院人次数同比增长20.6%。这期间全院医疗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4.8%;而2022年1~7月帮扶前的医疗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仅为0.2%。
此外,朱鑫璞还将疫情期间配置的移动发热门诊车改装成国内县级医院中唯一的一辆“5G支持下移动远程医疗一体车”。
“车内的远程医疗从最初的1.0现在升级成为3.0 。”说到这辆车,他的眼里透着光:“1.0的时候,医生和技师都要上车,车上挤满了医护人员;升级成2.0后,车内与院内的设备互联互通,技师在车上操作,本院医生可以在院内出报告。”
但这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升级为3.0后,车内的信息能够上传到云平台,在上海后方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后,由上海四院的专家出报告,确保了远程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很多资料显示,经常居住在内地的人到了高原地区,因为缺氧大脑思维会变得迟钝。
然而朱鑫璞的思维却异常活跃,想法层出不穷:“车里配有移动超声、移动心电图、移动的PC设备。如果在车里增加两个台面支架、加强局部环境消毒,就是个小型的移动简易手术室。如果车外搭个帐篷,周边消杀干净,就是一家小型的医院,做手术都不是问题。”
远程医疗一体车融合了“车载高清CT成像技术、5G远程通讯技术、AI辅助诊断技术、影像专家复核会诊”等多项先进技术和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地广人稀的高原地区CT合理配置困难、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医疗资源缺乏问题,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更是具有战略价值。
今年6月,玛沁县拉加镇举办国际性黄河横渡比赛时,远程医疗一体车担负起了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
以更高的站位,系统性解决问题
虽说文化虚无缥缈,但它可以安顿一个人的心灵。针对医护人员管理理念落后、业务发展缺少支撑、工作执行不够坚决等现状,朱鑫璞认为,“要以更高的站位、系统性思维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
他融合上海城市精神,通过职代会,将“敬畏生命 追求卓越”固化为医院院训,引导全体医务人员始终站在患者角度,持续改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在“倾尽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服务”理念引导下,引入“医疗运行形势分析制度”,即通过每日、每周、每月、每年持续细化分析医疗运行形势,信息定期公布和持续质量改进,实现医疗数量明显提升下的医疗内涵质量提升。
别看朱鑫璞平日笑容满面,一脸和气,但做事果断、毫不犹豫。
他引入的“呈批件制度”解决医院长期以来存在的管理决策效率低下、事后无法有效追溯等问题。
其中,“各临床医技学科、职能科室每周一前将需要请示的内容书面呈批放至院长办公室,充分沟通后,周二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各副院长听取汇报后集中讨论决策,将决策了的内容报送党支部讨论决议。”这样的民主集中,有效解决了“院长”和“法人”不是同一个人的决策困难问题。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患者看好病的重要保障。
“原来的内科和儿科在一个楼层,外科、妇科在一个楼层,共有23张床位。”妇科主任介绍。
现在“外妇科”分别独立成科,妇科在大楼四层,共有19多张床位。另设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外科大楼,设置床位52张。
不仅如此,朱鑫璞说:“目前,已经争取到3000万上海援青资金,其中500万元上海援青资金正在建设青海省内县级医院中洁净程度最高的、带有5G远程指导功能的百级手术室,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后,在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基础上,就可以开展关节镜技术和关节置换手术。”
通过“组团式”帮扶,医院成立“骨关节科”“神经外科”医疗组,一年来已经独立成功开展高难度的神经外科微创手术25例,是青海省内为数不多可以开展神经外科的县级医院。
在加强检验科、电生理科、PCR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投入外,医院还新建了微生物实验室、支气管镜室。此外,病理科(远程)建设即将于9月底完成。
同时,遴选一名医务人员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进修,通过远程病理弥补医院长期缺乏病理科支持的困境。
说话间,他看到护士要将支气管镜设备固定在桌子上,马上上前建议护士把支气管镜设备安置在一个可移动的架子上,并耐心地讲解:“这样的话,如果外面有急诊患者不能动,就直接推下去,移动的才更有价值。”
“让患者少跑路,医生围着患者转,才叫以患者为中心。”
健康管理中心是早期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科室。
在玛沁县人民医院新大楼有一部专属健康管理中心的电梯,朱鑫璞解释道:“体检的是健康人群,不能和患者共用一个电梯。我们没那么大的地方,就通过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设置,实现健康人群体检和患者就诊分开的目的。”
健康管理中心已经为2000多名高原干部群众建立了集检前、检中、检后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高原健康管理往高水平、纵深的方向发展。
紧挨着健康管理中心服务台的是一间特别的诊室——上海援青专家工作室,里面放有两张小型的圆桌,桌子上有两三个茶盘,盘子里放着上海大白兔糖、巧克力等糖果,圆桌周边是几把椅子。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设置,不仅给人感觉更温馨,也让体检者和咨询者之间没有距离感。”
他说,早晨来体检的百姓大多是饿着肚子,这个诊室为他们提供休息的空间,果盘里的糖果可以补充一些能量,这样老百姓的就医体验感会好。
他还把以前自来水饮水机换成纯净水饮水机,供体检人群和就诊者使用。
他曾和医护人员说:“我们再穷也要把钱攒下来,换成纯净水给老百姓喝。在高原水质较硬,我们努力让健康的人喝上更健康的水。”
目前,他正在积极申请建立更大规模的消毒供应中心:“我要做一个标准化的消毒供应中心,面向六乡两镇,甚至县里的其他医疗机构和养老院。消毒供应做好了,就能减少院感事件发生,手术后的感染也会降低很多,这是普通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但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一年来,在朱鑫璞的推动下,医院新建学科10个,升级学科5个,筹建学科11个,并完善了相应制度。重点加强了医务科、护理部、公共卫生管理科(原为“院感科”)、设备管理科(原为“采购办”)的建设,还新成立了党建办公室、宣传科、医保办公室等核心部门。
目前,医院正在积极筹建人事科、财务科(内审)、总务科、绩效办、保卫科、对外合作办公室等重要职能部门。
他表示,通过这样的医院管理提升举措,不仅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还鼓励了年轻医生干事创业的激情,医院的管理也更为有序规范,促进了优质医疗服务的落地。
有了朱鑫璞总结归纳的100多个应对高原反应的举措和药品,他和同事来到玛沁后很快融入了环境,也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用他的话说,“和当地居民建立了‘石榴籽’一般的感情。”
朱鑫璞是一个极有感染力和带动力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医院内形成了努力学习的氛围,考出医师资格证书、职称晋升、专升本、规培人数创历史新高,较帮扶前增加了5倍。
今年报考专升本的医务人员达到40人,是前一年度的8倍。
曾有一名连续7年没有考出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师,今年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并通过了“专升本”考核。
新大楼的二层开设了“远程医疗中心”,在这里患者可以与上海的专家通过屏幕面对面交流,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享受到上海等大医院的诊疗资源和服务。
在远程医疗服务中,他发现,通过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面对面”“手把手”,能快速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非手术相关科室基本都可以通过“远程”解决当地遇到的一些医疗问题。
于是,在开展像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会诊时,他召集本地医务人员过来学习,以加速拓宽他们的临床知识面,加速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他大胆培养年轻的医院管理人才,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当地医院管理和医疗业务骨干18人(按照1:3的比例是15人),尤其是侧重于医院管理人才、高级别神经外科、骨关节外科的人才培养。
此外,医院充分发挥“青南支医”的力量,通过1带1“手把手”带教方式,提高本院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据统计,医院已成功培养1名本地高年资具备神经外科手术能力的主治医师;累计支持5名医师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进修;选送1名副主任医师赴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1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在省内三级医院进修,1名公共卫生管理人员赴湘雅医院进修学习。
朱鑫璞重视并培育临床科研,通过州卫健委上报2项研究课题和3项“三新项目”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倍。
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急速提升,促进了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快速提升,医疗服务量位居果洛州各县医院之首。
凭借善于琢磨、肯钻研的性格,朱鑫璞把一个百余人的县医院的纷繁复杂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2022年8月帮扶前,全院开放床位仅有70张、医务人员仅有121人,截至2023年6月,全院开放床位增至134张(增加91.4%)、医务人员增至176人(增加45.5%),为当地增加就业55人。
一年来,上海四院 “组团式”医疗帮扶在玛沁县以及果洛州(玛沁县距离果洛州仅3公里)的百姓中得到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也得到了 “央视新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以及青海省、上海市各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先后报道。
最近,在果洛州“两小时救治圈”建设中,朱鑫璞团队帮扶的玛沁县人民医院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以玛沁县人民医院为分中心、覆盖6乡2镇卫生院的区域医疗急救网络,配备转运救护车和负压救护车、升级配置带有远程急救指挥系统的转运体系,真正打通牧区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