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攻克临床应用中的难点,促进辅助诊断,提升诊疗效率效果。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成立的安徽省数字医疗技术临床工程研究中心,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持续开拓。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倍成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围绕如3D打印技术、AI、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重点数字医疗技术相关的临床应用,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数字医学转化中心”为基础,医院于2022年6月牵头向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申请筹建安徽省数字医疗技术临床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得批准后,该省级中心于2023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

充实人员,扩大规模。由医院领导领衔,以各科室专家共同组建的多学科交融的专业团队形成,该中心现有专职人员5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7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31人,具有医学背景人员占比约75%,工学背景人员占比约25%。

图片

中心办公地点位于医院高新院区下沉式广场一楼,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办公区整体划分为设计室、打印机房、AI演示室、5G远程控制中心及医工交互室等区域,现拥有生物3D打印设备,数字光处理(DLP)3D打印设备,彩色3D打印设备,光固化打印设备、足底压力测试系统、AI培训演示设备及相应配套等设备。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院负责人举例介绍,对于行去骨瓣手术的颅骨受损患者,一般都需要3个月左右的恢复期,再行颅骨修补。在颅骨缺损期,患者因缺损区脑组织丧失了颅骨的保护,并发症发生几率高且护理难度大。针对此类患者,中心通过3D打印量身定制高贴合度的“保护帽”,起到保护脑组织,预防脑积水、硬膜下积液,促进脑组织修复的作用,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目前使用该保护帽的患者已有数十例,临床效果及患者反馈好。

类似数字医疗技术持续走进临床的案例不胜枚举……

2021年10月,中心主导完成了3D打印的颅骨模型+口腔咬合及骨折复位导板制作,将其用于口腔颌面外科一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

2022年8月,中心完成了安徽省首例MR(混合现实)、3D打印及手术导航引导下多发性复杂性面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图片

推动数字医疗在骨科领域持续深入应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9年就建立并成为全国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示范中心,2021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建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电信“5G骨科机器人创新实验室”,2023年成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5G+骨科机器人联盟单位。孙倍成表示,5G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平台让专家能同时为不同地区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异地就医的成本,还能让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地区。

他还介绍,以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为宗旨,充分发挥着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的桥梁作用,自医院临床数字医学转化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协同利用增材制造技术、手术导航系统、骨科机器人、数字化口腔、5G远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病患大数据等多种数字医疗技术,已实际解决临床与患者实际需求数百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布
内容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