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行业发生了诸多热点事件,其中有2件事情特别引人瞩目,分别是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谭强回应李佳琦、广东省患者住院15天要转院的潜规则被曝光。
01
工资没有涨,不是医生不够努力
从社会影响力来看,谭强主任回应李佳琦的视频影响力更大。他让无数的普通人第一次知道了国内顶级外科医生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谭强作为无数荣誉在身的主任医师,他1个月辛苦做了近80台手术,看了400多个病人,其工资+奖金也就4万多,平均下来每台手术收入不足500元;要是运气不好,遇到患者DRG费用超标1.4万元,还得由个人全额承担。新闻
对此,哪怕国家卫健委、医保局和各医疗系统都曾经三令五申表明的态度:对参保患者住院天数并无限制性政策,享受医保待遇也与患者住院天数没有关系。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业务收入挂钩。但现实中,一些医院将绩效与医生薪酬挂钩是公开的秘密,许多临床科室医生在治疗患者时,不得不像个会计般估算DRG费用。虽然谭强医生对此的态度是,“不后悔,因为患者出院时的笑容,不需要任何的装饰,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奖赏。”但其中的悖论是,医院满足患者正常的治疗需求,本就不该与医生的正当收入对立起来。
02
不是DRG改革的错
精细化管理、年薪制或是出路这事情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造成问题的,并不是医保DRG改革本身,但大家又确实觉得在实施DRG后,医院在执行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导致在医生绩效考核管理上,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本质上,DRG属于按病种打包付费。简单的说就是,医保局和医院签订合同约定,双方根据相关病组设置价格付费,费用超出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省下部分则是医院的结余。所以DRG医院内生的动力之一就是医保结余留用,哪怕治疗的病人不赚钱,至少也得不亏钱。这就使得过往患者住院越久,用药越多,医院越赚钱的情况改变了。在实施DRG后,多做不一定多得,医院收入将与DRG支付标准、资源消耗、收治患者疾病危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此外,医院在落实DRG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原有绩效考核体系,“从价格激励转型价值激励、从数量激励转型质量激励、从收入增长激励转型降本增效激励、从结果激励前置转型过程精准激励”,这对医院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大挑战。对许多医院来说,不管是实行主要负责人年薪制,还是精准控费、精细管理都是有难度的。一刀切,直接将盈亏情况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是比较容易的操作。哪怕这样做与相关政策的要求并不相符。而这样的后果,肯定会导致部分医疗行为的变形,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一些轻症病人会成为“香馍馍”,而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的重症病人则可能“不受欢迎”被迫转院,因为不转院就会导致治疗费用超标,就算不让医生个人承担,也会拖累整个科室乃至医院的业绩。
03
寻找医疗服务价格
与医院、医生收入的“平衡点”2023年对我国的公立医疗系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力度空前的医疗反腐风暴、全面推进DRG/DIP、日趋成熟的集采国谈规则...但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政府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意图越发清晰。回到文章开头,谭强医生视频与15天需转院的事件都表明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寻找患者、财政、医保可负担的医疗服务价格与医院、医生收入的“平衡”,让医生、护士的收入与社会各行业的收入保持一定比较优势,达到社会大多数人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只有通过社会各方充分沟通,实行一地一策,才能对这个“平衡点”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各项改革的落地实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