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讲慢病,做慢病,政策也发了,但是真正做起来的,尤其是医疗单位做好的却很少~

我国的慢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其推进困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能力薄弱

-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设备、人才不足,患者更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导致慢病管理难以下沉。  

- 基层医生专业能力有限:全科医生数量不足,部分基层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规范化管理经验不足,影响患者信任度。  


2. 患者依从性差,健康意识不足  

- 用药不规范: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或听信偏方,导致病情反复。  

- 生活方式难改变: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习惯难以纠正,影响疾病控制。  

- 健康素养低:尤其老年群体对慢病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没症状=没病”,忽视长期管理。  


3. 医保支付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 重治疗轻预防:现行医保更多报销急性病治疗,慢病长期管理(如健康监测、随访)报销比例低或未被覆盖。  

- 医生积极性不足:基层医生薪酬低,慢病管理耗时耗力但绩效激励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4. 信息化与数据共享障碍

- 健康档案“死档”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不同医疗机构间数据不互通,难以实现连续管理。  

- 智能技术应用不足: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等工具普及率低,未能有效辅助慢病监测。  


5.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 家庭与社会参与度低:慢病管理需要家属监督和社区支持,但实际家庭关怀、社区健康服务往往缺位。  

- 企业健康管理缺失:职场人群长期加班、压力大,但企业健康管理措施(如体检、健康讲座)流于形式。  


改进方向

- 强化基层医疗:提升社区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推广“真正家庭医生签约制”。  

- 医保政策倾斜:提高慢病用药和健康管理的报销比例,探索“按人头付费+健康管理”等激励模式。  

- 数字化赋能: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利用AI、可穿戴设备实现远程监测。  

- 健康宣教普及:通过短视频、社区活动、企业讲座等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慢病管理是长期工程,需要医疗体系、政策、技术、社会多方协同,才能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