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传统的就医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系统、精准的诊疗需求。
广东省人民医院新开设的老年共病多学科(MDT)门诊,以1000元一个号且秒空的热度,引发了社会对老年共病诊疗模式的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老年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也为国内其他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广东省人民医院: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老年共病MDT门诊于7月8日成立并开诊,在没有事先宣传的情况下,首次开诊号源在放号后半小时就被抢空,当天加号号源也供不应求。
医院最初决定每周开诊一次,后因患者需求旺盛,从开诊第三周(7月22日)起增加为每周两次(周二下午和周四上午)。
该门诊规定就诊者必须为60岁及以上、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门诊采用预问诊模式,通过专人评估患者状况,配备并预约相应的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
每次会诊的多学科专家上限为4位,挂号费为1000元,同时提供一对一随访,跟进患者的后续诊疗。
后期如果不再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患者可以通过单个专家门诊来复诊。
此类现象并非个例。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顶尖三甲医院陆续开设类似门诊,以“高龄(通常60岁以上)、多病共存(至少2种慢性病)”为核心准入标准。例如: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牵头成立“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除常规专科医生外,还纳入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师,重点解决多重用药和功能维护问题。
华西医院“老年共病MDT”依托强大信息化系统,实现跨科室病历共享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验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门诊定价普遍高于普通专科门诊。
公立医院多采用“基础挂号费+专家叠加费”模式,如上海瑞金医院老年MDT门诊收费约800 - 1200元;
私立高端医疗机构如北京和睦家医院同类服务价格可达3000元以上。
市场接受度表明,只要真正解决患者核心诉求,高价服务也有旺盛需求。
目前,国内开展老年共病MDT门诊的医疗机构以大型三甲公立医院为主,且区域集中性明显:
(一)区域分布
一线城市领跑:北京、上海、广州的头部医院凭借学科齐全、专家资源丰富优势,成为模式探索先行者。除前述机构外,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也开设了类似服务。
中西部试点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同济医院等区域性医疗中心正逐步推广该模式,但覆盖病种和频次仍有限,部分医院仅每月开放1 - 2次门诊。
基层医院缺位:二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因人才和技术短板,极少独立开展MDT服务,更多以“向上转诊”方式参与协作。
(二)运营模式共性
从运营模式看,这些门诊普遍存在两大共性:
严格的准入筛选:通过预问诊排除单一疾病患者,确保资源聚焦真正需要多学科干预的复杂病例。
动态调整机制:如广东省人民医院根据需求将门诊频次从每周1次增至2次,反映出医院对市场反馈的快速响应能力。
然而,公立医院体制约束也导致部分痛点:例如,专家时间协调困难、绩效分配机制不明确等,部分医院的MDT门诊长期处于“象征性存在”状态,实际接诊量有限。
对于民营医院而言,是否跟进老年共病MDT门诊需理性评估自身定位与资源禀赋。
(一)潜在优势
服务灵活性:可突破公立医院的定价和排班限制,提供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随访服务。例如,深圳某高端私立医院推出“年度MDT会员制”,包含定期评估、绿色通道和家庭医生协调服务。
患者体验优化:通过减少候诊时间、改善环境、加强医患沟通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公立医院MDT门诊常因专家临时手术被迫改期,而民营机构可通过预约制避免此类问题。
产业链延伸:与养老机构、保险产品结合,打造“诊疗 - 康复 - 健康管理”闭环。例如泰康拜博口腔已尝试将老年口腔问题纳入共病管理范畴。
(二)现实挑战
专家资源短板:老年共病涉及学科广泛,民营医院难以长期维持多学科顶尖专家团队,可能陷入“靠外聘专家撑场、可持续性不足”的困境。
支付体系限制:目前商业保险对MDT服务的覆盖有限,完全自费模式可能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
患者信任度不足:老年患者对公立医院的品牌依赖度高,民营机构需通过长期疗效积累口碑。
(三)破局建议
聚焦细分领域:避开与公立医院的全面竞争,专注某一类共病(如“心血管 - 代谢综合征”或“认知障碍 - 精神行为异常”)做深做透。
构建协作网络:与公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承接稳定期患者的长期管理,缓解专家资源压力。
强化价值医疗:通过减少重复检查、降低住院率等实际效果,争取纳入医保定点或商保直付清单。
老年共病MDT门诊的普及仍需突破三大瓶颈:
标准化建设:目前各医院的准入标准、诊疗流程差异较大,需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指南。
医保支付创新:探索按疗效付费或打包付费模式,减轻患者自付压力。
数字技术赋能:利用AI辅助决策系统整合跨科室诊疗建议,降低人力成本。
对医院管理者而言,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机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医疗价值与运营效率。
老年共病诊疗不是简单的“专家叠加”,而是需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协同机制——这或许才是MDT门诊能否从“昙花一现”变成“常态服务”的关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